1725年12月,年氏病重呕血,此时弹劾她二哥年羹尧及年家的奏折不断。雍正却册封为年氏为皇贵妃,并下令暂停对年羹尧案的审讯。雍正这样做,并非所谓的深谋,他只是见年氏已然病危,不想让她在死前牵挂太多。 年家本是汉军镶白旗,在康熙四十八年皇四子胤禛获封亲王后,年家所在佐领划归于雍亲王属下,成为雍王府属人。两年后,年氏以致休湖广巡抚年遐龄之女的身份,被康熙指婚为胤禛的封侧福晋。 在“九子夺嫡”中,年家是胤禛的幕后有力助力。胤禛登基为帝后,第一时间下令将年家全族一百七十余丁抬入“镶黄旗”,这在当时而言,可是很大的恩典, 年氏嫁给雍王后,深得敬重与喜爱。雍正登基后,年氏被册封为贵妃,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皇后乌拉那拉氏,这一封号在清代后宫中极为尊贵,足见雍正对她的重视。 年氏身体孱弱,雍正时常关心她的病情,在她病重时更是多次探望,甚至为了让她安心休养,有时还会暂缓处理一些政务,这份关怀之情,连皇后都不曾有。 从康熙五十四年到雍正元年,年妃氏先后诞下三子一女。 年妃怀福惠(雍正的第八子)时畏寒,雍正特意命人将藩邸暖阁重新修葺,增设地龙供暖,还嘱咐:“屋中炭火不可断,每隔半个时辰着人查看一次。” 福惠出生后,雍正对其宠爱的程度,超过大部分皇子。雍正常于理政间隙逗弄福惠,教其认读文字。 年妃曾劝诫:“陛下对孩儿太过纵容,恐失规矩。” 雍正却笑道:“朕的皇子,先学性情,再学规矩。他眉眼像你,温厚中带灵气,将来必成大器。” 可惜的是,在年氏病死后的三年,福惠也夭折了,雍正大为悲痛,下令 “照亲王例殡葬” 时,并哀叹说,若年氏还活着,不知道痛彻心扉到何种地步。 雍正三年冬,年氏病情急剧恶化,而二哥年羹尧失势,遭到查办的消息,更是让年氏又惊又惧,进一步加重了病情。 为了安抚年氏,雍正一面下旨晋封年妃为皇贵妃,一面下令暂停对年羹尧案的审讯。 年妃弥留之际,流露出对年家将来的忧虑,雍正向他保证,不会过分牵连。 年妃病死当日,雍正罢朝五日,追谥 “敦肃” 二字。 雍正在给礼部下的谕旨中写道:“贵妃素病弱,朕念其久侍左右,性资淑慎,深为痛惜。” 雍正的这份痛惜并非帝王作态,此后数月,他好几次驾临年妃生前居所,常会独坐一会。 在年氏病死后不久,雍正便命钦天监选址泰陵西侧地宫,谕令 “规制依皇贵妃例,与朕百年后相守”。 泰陵修建时,雍正特意嘱咐工匠在自己的梓宫旁预留位置,对监工的大臣说:“贵妃伴朕十余年,贤淑温婉,死后亦当在侧。” 雍正的这种安排超越了普通的后宫礼制,可见对年氏的感情之深。 随着年氏之死,对年羹尧的处理又开始了。在年氏死后十几天,年羹尧被赐自尽,终年四十七岁。 年羹尧自尽后,朝臣纷纷上奏雍正请求株连年氏余族。 雍正召张廷玉等重臣议事时说:“年羹尧罪在不赦,但贵妃贤德,朕若因兄长罪及于她,何以示天下以宽仁?” 其实,雍正让年妃陪葬泰陵,除了两人的感情之外,还有向朝野释放信号的目的,告诉众人, 年氏家族的罪责止于年羹尧。 见雍正是这个态度,此后弹劾年氏旁支的奏折锐减。 年氏从不参与妃嫔争宠,每逢皇后千秋节,必率众妃行礼问安,对低位份嫔妃也常施以援手。 年氏的这种品行在年羹尧跋扈期间更显难得,雍正曾对年妃说:“你兄长若有你半分恭谨,何至于此?” 年妃死后,雍正评价她 “秉性柔嘉,持躬淑慎”,这份认可成为陪葬泰陵的重要原因。 雍正处置年羹尧,主要是打击结党营私、巩固自身的权力,而非针对整个年氏家族。年氏的父亲年遐龄、兄长年希尧虽然因年羹尧获罪受到短暂牵连(被革职),但很快便被雍正重新起用,这表明雍正有意区分年羹尧这个“首恶”与家属。 年氏的大哥年希尧,在被免职在家思过几个月后,被雍正任命为内务府总管。内务府总管别看品级只是个正二品,可地位不低,是替皇帝办事的。从这个任命可以看出,雍正对年希尧是很信任的。 耐人寻味的是,乾隆登基后不久,就将年希尧削职,这背后的原因,不言而喻。 雍正在对付年羹尧时,显露了雷霆、冷酷的一面,但在对待年氏及其族人,却有温情的一面。
嘉庆熬乾隆的策略其实很棒,只要乾隆活着一天,他就对乾隆言听计从。因为毕竟乾隆快9
【3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