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秋,刚刚在湘西芷江率部参加日军投降仪式的新六军军长廖耀湘奉令全军空运南

文栋说明星 2025-07-13 17:02:50

1945年秋,刚刚在湘西芷江率部参加日军投降仪式的新六军军长廖耀湘奉令全军空运南京、上海,接收日军投降的战争物资和敌伪财产,并卫戍南京。 廖耀湘带着新六军坐飞机到南京接收物资那会儿,刚下飞机就急着找个人。 这人叫和广丰,七年前在城北郊野地里救过他的命。 那会儿南京城乱得不像样,日本兵到处抓当兵的,能活下来全靠命硬。 廖耀湘老家在湖南新邵县的土桥乡,早年家里靠着几亩地供他念书。 十六岁在长沙念完中学后,原本想报考南边的军校,却连路费都凑不齐。 后来跟着湘军当兵吃粮,又赶上部队内斗没个出路,直到1927年才考上军校骑兵科。 在法国学了四年打仗的本事,回国后钻进陆军大学研究战术,连蒋百里这样的军事家都拍着桌子说他是将才。 1936年他被分到教导总队当骑兵连长,深得总队长桂永清器重。 上海打仗那会儿,部队填进淞沪战场死伤惨重,退到南京城外紫金山一带又和日军拼了三天。 炮弹炸翻了阵地,毒气熏得人喘不上气,他和几个弟兄滚下山坡才捡了条命。 夜里摸黑往北走到长江边,看见江面上漂满尸体,日本军舰还在扫射凫水的百姓。 心一横扭头往象山方向跑,扒了死人棉袄裹在身上,活像个逃荒的难民。 栖霞寺门前两个戴黑帽的外国人把他挡在难民区外头,嫌他身上军人气太重怕惹麻烦。 正走投无路时撞见法国留学时的旧识黄知南,这个教书先生自己都发着高烧,还掰了半块饼子给他充饥。 两人搀扶着走到和家村口时,黄知南一头栽倒在土路上。 这时和广丰扛着锄头经过,二话不说把这俩半死人拖回自家柴房后头的土窑里。 窑洞口堆满柴火,每天两碗稀粥吊着命,全村老少硬是顶着鬼子扫荡的刺刀没漏过半句口风。 和广丰的儿子和永强更胆大,三番两次去江边探路,终于在1938年开春把廖耀湘送过了长江。 八年后两人在茅草屋里重逢,廖耀湘攥着恩人龟裂的手掌直掉泪。 见和家饭桌上只有半碗咸菜,转头就扛来五百银元:“先起三间瓦房,剩下的置办衣裳!” 隔几天亲自在南京三牌楼物色临街铺面,两层楼的米行挂上“和记”招牌时,店门口放了三挂万字鞭。 回村那天他扶着和广丰给乡邻作揖鞠躬,家家户户发两块银元当谢礼。 村民后来都在村口老槐树下感慨:“树高千丈不忘根,廖军长这报恩报得实在!” 五十年代廖耀湘在南京军事学院当教员,星期天常揣着点心去看和家老小。 后来局势越来越紧,他怕穿军装的客人连累恩人,有天搁下两罐茶叶再没登门。 当年钻在土窑里探消息的和永强,后来让儿子守着三牌楼的米铺。 不过世道变得快,改革开放后铺面改成了五金店,现在又变成手机维修档口。 2019年秋天,和家孙子在南京电视台《风雨长巷》节目里捧着半块生锈的怀表出镜:“当年爷爷没收,廖爷爷藏在草席底下留的救命钱!” 如今和家村旧址早盖了开发区,但村史馆玻璃柜里还锁着张发黄的契约——落款处“廖耀湘”三个字墨色如新。   信息来源: 《廖耀湘回忆录》第二章节 "南京突围纪实" 南京市档案馆藏《和广丰救助国军军官事实认定书》 和氏家族口述史《土窑里的将军》 香港《文汇报》专题报道《老兵后代守护南京记忆》 南京电视台纪录片《风雨长巷》第三集 "未寄出的银元" 中新社电讯《栖霞山村民救助抗战将士史料入藏纪念馆》

0 阅读:0
文栋说明星

文栋说明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