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春天,彭德怀病重,侄女彭梅魁辗转找到浦安修,低声提出一个请求:写封信,

运赛过去 2025-07-13 22:47:28

1972年春天,彭德怀病重,侄女彭梅魁辗转找到浦安修,低声提出一个请求:写封信,求周恩来总理帮忙送伯伯住院,浦安修听完,沉默片刻,说了一句:“这事,去找我姐姐,”话没头没尾,听着像推脱,也像提醒。 1972年春天,北京还带着几分寒意,彭德怀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侄女彭梅魁每周去看他,发现伯伯消瘦得厉害,脸色青黄,每天腹泻好几次,普通药物根本不起作用。她心里清楚,伯伯需要正规医院的治疗,可在当时的环境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彭梅魁不甘心,想尽办法要帮伯伯一把。 她先是试着联系彭德怀的老战友,但没人敢出面。她明白,那些人要么怕惹麻烦,要么自身也难保。思来想去,她决定找浦安修。浦安修是彭德怀的妻子,虽然两人分居多年,关系早已淡了,但毕竟有过夫妻情分。彭梅魁觉得,浦安修也许能念旧情,帮个忙。她带着一丝希望,找到了浦安修,低声提出了请求:能不能写封信给周恩来总理,求他安排伯伯住院。 浦安修听完后,没马上答应,也没直接拒绝。她沉默了一会儿,才说了一句:“这事,去找我姐姐。”这话没头没尾,彭梅魁当时有点懵。浦安修没多解释,但提到姐姐浦熙修在民盟工作,还顺带说了王震的地址。彭梅魁琢磨了一下,明白了,这不是推脱,而是浦安修在当时能给出的最大帮助。她自己处境也不好,直接插手风险太大,指条路已经是极限了。 彭梅魁没耽搁,赶紧去找浦熙修。浦熙修是民盟成员,政治身份相对灵活,也许有门路。她见了浦熙修,把伯伯的病情和处境简单说了说。浦熙修听后没多话,只点了下头,说:“我知道了。”彭梅魁心里稍稍踏实了点,感觉事情有戏。接着,她又按浦安修的提示,找到王震。王震是彭德怀的老战友,性格耿直,又有一定影响力。她递了封信,信里没直说彭德怀的名字,只提了1945年在湘潭盐埠见过一面。王震看完,点了点头,让秘书去办。 几天后,事情有了转机。301医院派人带着特效药去了彭德怀那儿,他的医疗条件终于改善了些。这背后,周恩来总理也起了关键作用。浦熙修通过关系找到王震,王震再联系周恩来,周恩来听说彭德怀病重,指示相关部门安排治疗。彭德怀住进医院后,病情暂时稳定了些,精神头也好点了。他对彭梅魁说,谢谢她跑前跑后,不然自己可能撑不到现在。彭梅魁却觉得,这是伯伯应得的,他为国家拼了一辈子,不该落得无人问津的下场。 彭德怀的病不是小毛病。1973年4月,他病情恶化,便血严重,确诊为直肠癌晚期,癌细胞已经扩散到肺和脑。医生建议手术,他一开始不肯,怕动完刀子没法再向中央表达心愿。后来在彭梅魁和医护劝说下,加上周恩来的指示,他才同意。手术做了,肿瘤切了,但扩散的癌细胞没法治。1974年11月29日,他因多器官衰竭去世,享年76岁。去世时,他身边没什么人,遗体用“王川”的名字火化,骨灰先放在成都,后来才送到八宝山。 浦安修呢,1918年出生,江苏人,1936年入党,1938年在延安跟彭德怀结婚。她是翻译家,搞过《毛泽东选集》的翻译,建国后干了不少事。她跟彭德怀分居后,各自生活,但关键时候,她没完全不管。彭梅魁1929年出生,是军医,从小苦日子过惯了,1940年开始干地下党工作,1950年跟伯伯在北京团聚,感情特别深。她不光照顾伯伯,还留下了不少他的手稿。 浦安修晚年把精力放在整理彭德怀的著作上,出了《彭德怀全传》,算是在历史里给他留了点东西。她1991年去世,骨灰安葬在彭德怀旁边。彭梅魁一直没停下,她写了《我的伯父彭德怀》,记下跟伯伯的点点滴滴。她2005年去世,骨灰葬在湘潭,离彭德怀墓不远。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