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欧盟最大的认知错误,就是我们总认为欧盟和美国是不一样的,欧盟比美国更有道德

全球动态深度剖析 2025-07-14 16:51:16

我们对欧盟最大的认知错误,就是我们总认为欧盟和美国是不一样的,欧盟比美国更有道德,他们针对中国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是迫于美国的压力。 但事实却是,欧盟和美国始终是有共同的价值观的,它们本质上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即便欧盟会成为世界的一极,也是成为稳定美国霸主地位的一极。 翻开欧盟近年对华政策的账本,我们会发现一系列主动出击的痕迹。 2024 年 10 月,欧盟正式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 17%-35.3% 的惩罚性关税,理由是所谓 “市场扭曲”。 但实际情况是,即便加征关税后,中国电动汽车在欧盟市场仍保持 4700 欧元 / 辆的利润溢价,去年 12 月出口量就恢复至加税前水平。 这种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的做法,与其说是受美国胁迫,不如说是欧盟试图通过保护主义手段延缓本土产业衰退的主动选择。 更令人深思的是,欧盟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领域制定的 “去风险” 战略,几乎与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形成镜像 —— 表面上强调自主,实则是在价值观同盟框架下对中国进行系统性围堵。 欧盟与美国的利益捆绑,在安全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我们还在讨论 “欧盟能否成为世界独立一极” 时,北约东扩的战车早已隆隆驶过东欧平原。 2025 年 6 月,北约与日本签署《个别伙伴合作计划》,将网络防御、海上安全等议题纳入合作框架。 这种跨大西洋与印太地区的战略联动,本质上是美国通过价值观纽带将欧盟牢牢绑定在自身霸权体系内。 正如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所言:“欧盟若想成为一极,首先得学会对美国说‘不’。” 但现实是,当美国对欧盟钢铝加征 25% 关税时,欧盟除了象征性反制外,最终还是选择在数字税、农业补贴等领域向美国妥协。 当然,欧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曾公开反对对华电动汽车加税,匈牙利更是多次阻挠欧盟对乌援助计划。 这些声音提醒我们,欧盟对华政策存在务实合作的空间。 但正如中国外交部所言:“希望欧方真正树立客观理性的对华认知。 当欧盟一边指责中国 “产能过剩”,一边将价值 500 万欧元以上的医疗器械采购大门关闭时,这种双重标准恰恰暴露了其战略困境:既想享受中国市场红利,又不愿放弃意识形态优越感。 站在 2025 年的十字路口,中欧关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当我们看到比亚迪在匈牙利建厂、奇瑞与西班牙合资生产电动汽车时,这些务实合作的火种依然闪烁。 但如果我们继续沉迷于 “欧盟比美国更道德” 的幻想,就可能忽视一个残酷现实:在北约东扩的导弹阴影下,在《瓦森纳协定》的技术枷锁中,欧盟与美国早已形成 “价值观同盟 - 军事合作 - 经济捆绑” 的铁三角。 这种利益共同体的本质,决定了欧盟对华政策的底色始终是 “竞争优先于合作”。 或许,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当欧盟委员会主席在斯特拉斯堡大厦高谈 “去风险” 时,德国鲁尔区的钢铁厂正为美国关税焦头烂额;当欧洲议会讨论对华制裁清单时,布鲁塞尔的中餐厅老板们正发愁如何应对欧元贬值。 这种割裂的现实告诉我们,欧盟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由千万个企业、千万种利益交织而成的复杂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美国的影响力如同隐形的丝线,将欧盟的战略选择牢牢牵制。 而我们能做的,不是一厢情愿地期待欧洲 “觉醒”,而是以更清醒的认知、更务实的策略,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0 阅读:89

猜你喜欢

全球动态深度剖析

全球动态深度剖析

深度剖析全球动态,为你呈现最真实的国际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