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系列动作很大,开始推动对华战争准备,我们怎么办?美日韩“敏捷战斗部署”联合军演已经在11日正式展开,这是美国把美日同盟和美韩同盟整合为美日韩同盟之后的首次三国大规模联合军演。14日,由美澳牵头的“护身军刀”19国联合军演将正式展开,这是美国历史上针对中国组织的最大规模联合军演。
就在“护身军刀”联合军演开始之前,美国竟然正式敦促日本和澳大利亚表态加入对华战争的行列。
美国近期在西太平洋的一系列军事动作,标志着其对华战略已从"竞争"转向"备战"。从美日韩"敏捷战斗部署"联合军演,到"护身军刀"19国联合军演,再到美国防长奥斯汀明确将"阻止中国大陆武力攻台"列为美军最新使命,华盛顿正加速推动对华军事围堵的落实。面对这一系列挑战,中国该如何应对?
美国近期在西太平洋的军事部署呈现出三个关键特征:
(1)军事同盟体系重组:美日韩"铁三角"形成 2023年戴维营峰会标志着美日韩军事同盟的正式整合,此次"敏捷战斗部署"军演则是三国联合作战能力的首次实战检验。演习重点包括: - 快速反应作战:模拟朝鲜半岛或台海突发冲突,测试美军、日本自卫队和韩军的快速集结能力。 - 分布式杀伤链:依托日本西南诸岛、韩国济州岛等前沿基地,构建对华"第一岛链"封锁网。 - 信息战与电子对抗:演练战时切断中国卫星通信、干扰解放军指挥系统的能力。
美国的目标很明确——将原本松散的美日、美韩同盟整合为"美日韩铁三角",使三国军事力量在战时能统一指挥,形成对华作战的"东线屏障"。
7月14日启动的"护身军刀"演习,是美国历史上针对中国组织的最大规模联合军演,参演国家包括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英国、加拿大等19国,重点演练: - 两栖登陆作战:模拟在"印太地区"(实则为台海或南海)实施大规模登陆。 - 反潜与反舰作战:针对中国海军潜艇部队和高超音速导弹威胁。 -后勤保障与战时供应链:测试在与中国爆发冲突时,如何维持军事物资供应。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已正式敦促日本和澳大利亚表态"加入对华战争"。这表明,华盛顿不再满足于盟友的"象征性支持",而是要求其明确承诺在台海或南海冲突中直接参战。
美国防长奥斯汀3月发布的内部文件显示,美军正从欧洲、非洲等地抽调兵力,全力聚焦西太平洋。具体措施包括: - 陆军:将驻欧部分部队转移至日本、关岛,增强"多域特遣队"的远程打击能力。 - 海军:60%的核潜艇和航母战斗群部署至印太,重点盯防中国南海活动。 - 空军:在澳大利亚、菲律宾增设基地,确保战时能对中国东南沿海实施"饱和打击"。
这些调整意味着,美国已不再掩饰其"以军事手段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甚至可能在为未来的"高烈度冲突"做准备。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中国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被动应对,而应采取"硬实力威慑+软实力破局"的双轨策略。
(1)军事硬实力:确保"区域拒止"能力
火箭军与海军协同:东风-21D、东风-26反舰弹道导弹已形成对美航母的威慑,未来需进一步提升打击精度和抗干扰能力。 - 电磁战与网络战:美国依赖数据链和卫星通信,中国可针对性发展电子干扰和反卫星武器。 - 核威慑升级:适当增加核弹头数量,确保美国不敢轻易冒险。
(2)外交软破局:分化美国同盟体系 拉拢欧洲:利用美欧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分歧,推动德法等国保持战略自主,避免完全倒向美国。 - 稳住东盟:确保菲律宾、越南等国不在南海问题上彻底倒向美国。 - 经济反制:限制对美日韩关键矿产出口,增加其军事工业成本。
(3)台海策略:掌握主动权 - 强化"反介入"能力:确保美军无法在台海冲突中轻易介入。 - 心理战与认知战:削弱台湾民众对美军援助的信心,降低其"以武拒统"意愿。 - 非军事手段施压:通过经济、外交等手段,迫使台湾当局回到谈判桌。
终极问题:美国真敢打吗? 尽管美国正在做战争准备,但真正与中国开战的风险仍然可控,原因有三: 1. 核威慑的存在:中美都是核大国,直接冲突可能导致不可控升级。 2. 经济代价太高:中美贸易额仍高达数千亿美元,全面对抗将重创全球经济。 3. 盟友未必跟到底:日本、澳大利亚虽参与军演,但未必愿意为美国"火中取栗"。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放松警惕。美国正试图通过"战争边缘政策"逼迫中国让步,因此中国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既不轻易被激怒,也不让美国误判形势。
历史会站在哪一边? 美国的战争准备,本质上是一场"以压促变"的战略赌博。但中国并非苏联,不会因外部压力而崩溃,反而可能在美国的过度扩张中抓住战略机遇。
真正的悬念在于:当美国发现军事施压无法迫使中国屈服时,是会选择谈判,还是继续滑向危险的对抗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