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陈独秀出狱后想去延安,为何最终没有成功?1937年8月23日,被国民党关押几年之后,陈独秀终于出狱,而出狱之后,他首先想到的是在延安的中国共产党。所以,他提出想去延安,还两次主动找到当时在南京的叶剑英。 陈独秀生于1879年,他早年投身反清革命,多次留学日本。1915年,他创办《青年杂志》 积极参与和领导五四运动,为争取国家权益振臂高呼,却因此被京师警察厅逮捕。 出狱后的陈独秀思想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1920年他在上海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从中共一大到五大,他一直是党的最高领导人,为党的创立和早期发展立下不朽功勋。 然而,在复杂的革命进程中,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犯了右倾错误,他一味地妥协退让致使革命力量遭受严重打击。 1929年,他又接受托洛茨基主义,在党内组织小团体进行分裂活动,最终被开除党籍。不久,陈独秀被国民党当局逮捕,这一捕,便是长达数年的牢狱之灾。 1937年,被关押数年的陈独秀终于踏出了监狱的大门。重获自由的他,没有流连于外界的纷扰,心中只有一个清晰的方向:西北的延安。 那里有他曾参与创建的中国共产党,有一群为革命理想奋斗的昔日同志,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族面临危亡的时刻,他渴望能投身其中,为救亡图存尽一份力。 为了能奔赴延安,陈独秀主动找到了在南京八路军办事处的叶剑英。两人在大革命时期有过共事经历,算得上是旧识。陈独秀向叶剑英真挚地表达了想去延安的愿望,言语间满是对革命事业的热忱。 叶剑英将他的想法上报给了党中央后,回复却迟迟没有传来。陈独秀心里明白,自己过去在大革命时期的右倾错误,还有与托洛茨基主义的关联,都是党组织需要考量的地方。 终于,党中央给出了回应,同时提出了三个条件:要求陈独秀公开反对托派理论并脱离相关组织、公开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用实际行动表明对党的拥护。对于后两条,陈独秀没有丝毫犹豫,他早已通过叶剑英表达了对统一战线的支持。但第一条,却让他陷入了两难。 当时,苏联正在大力批判托派,这股风潮也影响到了中国,甚至有人借此把“汉奸”的帽子扣到了他的头上。性格执拗的陈独秀无法接受这种不公正的评判,更不愿意为了能回到党组织而违背自己的本心去认错。在他看来,这种带有偏见的指责是不符合事实的,也伤害了他对革命的忠诚。 经过痛苦的思索,陈独秀做出了艰难的选择。他给新华社写了一封公开信,表明了与党组织决裂的态度。信中“忍痛割爱,暂时分手”这句话,充满了他内心的矛盾与不舍,他既对党内的一些做法感到失望,又始终放不下对革命事业的赤诚。 从此,陈独秀再也没有机会去往延安。他先后在武汉、重庆等地辗转,即便生活贫困、身体患病,依然坚持写作,时刻关注着抗战的形势。 1942年在四川江津去世时,他的床头还放着没写完的书稿,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民族解放的期盼。这场未能实现的延安之行,成了他人生中深深的遗憾。
1938年4月16日,周总理陪着张国焘到武昌面见了蒋介石,可张国焘开口的第一句话
【3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