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针我一针,昔日疫苗之王科兴,靠新冠疫苗狂赚上千亿,分红500多亿,创下历史记

牧童的娱论 2025-07-15 13:46:24

你一针我一针,昔日疫苗之王科兴,靠新冠疫苗狂赚上千亿,分红500多亿,创下历史记录,但万万没想到,风光背后,是真假董事会之争拉锯八年,竟得靠英国人拍板,来决定董事会席位是否判给了一个由华裔科学家操盘的美国基金。 2001年,在中国疫苗行业尚未全面爆发的年代,尹卫东与潘爱华,一位技术出身的科学家,一位擅长资本运作的商人,联手成立了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尹卫东以技术入股,专注疫苗研发和生产,潘爱华则投入资金和资源,把控大局,推动企业运作与资本运作。二人一拍即合,联手打造了中国疫苗界的生力军。 2003年,非典疫情突如其来,让疫苗行业站上风口浪尖。北京科兴因快速反应、推出针对性疫苗而声名鹊起。随着资本市场对疫苗产业关注度提升,北京科兴也开始谋划赴美上市。 为满足美股监管层对股权清晰度和架构合法性的要求,潘爱华与尹卫东启动了一系列复杂的股权重组。 看似共赢,实则埋雷。重组后,尹卫东通过境外架构掌握了73.09%的北京科兴股权,潘爱华名下的未名集团则保留26.91%的股份,并借助公司章程约定,设定“一票否决权”。 由其永久担任董事长。这种“技术掌控+资本制衡”的合作关系维持了数年,看上去各取所需,实则暗流涌动,双方始终在博弈。 2009年,科兴控股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主板。 此时,潘爱华希望借机将未名集团所持股份纳入境外上市公司体系中,从幕后走向台前,真正掌控公司话语权。 为此,他引入了由美日合资背景的赛富基金,原以为对方是盟友,结果却引狼入室。 赛富基金不但未按计划推动未名股份入局,反而倒向尹卫东一方,开始通过市场收购、资本布局等手段联合尹卫东等财团,策动私有化、退市及重新登陆A股的计划。 这一战略若成功实施,潘爱华势必将被边缘化,彻底失去对北京科兴的实际控制权。 面对这一背刺,潘爱华大为震怒,发起猛烈反击。他联合中信并购基金与旗下未名医药,提出罢免尹卫东董事长职务,试图彻底推翻对方阵营的控制。至此,战局全面爆发。 2018年,北京科兴的股东战争演变成了惊心动魄的现实版“权力的游戏”。就在双方你死我活、战局胶着之际,一位神秘人物横空出世,将原本的双雄对峙变成了“三国杀”。 他名叫李嘉强,哈佛医学博士,曾在美国生物制药圈赚得盆满钵满。 从2013年起,李嘉强悄然布局,用“蚂蚁搬家”式策略通过马甲账户、亲属名义在二级市场收购科兴控股股份,每次都控制在5%以下,避开披露红线。 他甚至动用了女儿及加拿大亲属的账户,最终在幕后悄然编织起一张33%的控制权大网,成为公司实际意义上的最大股东。 2018年,李嘉强正式亮牌,宣布站队潘爱华,并通过投票将尹卫东阵营的董事全部踢出局。尹卫东猝不及防,一时间被彻底震惊。 面对突如其来的“猎手”,尹卫东果断反击,祭出“毒丸计划”——大幅增发新股,稀释敌对股东的持股比例。 几轮操作下来,潘爱华股份被稀释至27%。同时,尹卫东在美国法院起诉李嘉强,指控其隐瞒实际持股、图谋不轨。 李嘉强却表现得异常冷静,不吵不闹,选择在法律层面死磕到底。虽然在美国法院的两轮诉讼中他均告败诉,但他依然不退场。 反手一招,将战场转移至更高维度——公司注册地所在的开曼群岛,最终将案件递交至英国法院,请求根据英属司法体系判定董事会合法性。 随着时间推移,北京科兴的控制权问题愈演愈烈。美股科兴生物也因持续不断的股东纷争,最终被纳斯达克强制停牌,股价冻结在6.47美元。 停牌背后,是巨额资本的锁死与公司战略的僵持。 而令人唏嘘的是,正当董事会大战打得天昏地暗时,疫苗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新冠疫情爆发后,北京科兴凭借新冠疫苗大杀四方,一举成为疫苗龙头企业,收入暴涨上千亿,光是分红就超过500亿元,成就堪比传奇。 但在金光闪闪的业绩背后,却是权力争夺、股东混战、真假董事会纠纷持续八年之久,至今尚未彻底落幕。

0 阅读:91

猜你喜欢

牧童的娱论

牧童的娱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