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有个女老师姓张,教语文的,长得特别漂亮,皮肤白得发光,说话声音也好听。刚
我们学校有个女老师姓张,教语文的,长得特别漂亮,皮肤白得发光,说话声音也好听。刚来学校那会儿,好多男老师都找借口往语文组跑,就为了多看她两眼。张老师总穿素雅的连衣裙,袖口别着精致的珍珠别针,板书时粉笔字像打印出来的,连“的地得”都标得工工整整。我是她的课代表,每天去送作业本,都能看见数学组的李老师假装路过,手里的教案都拿反了。
张老师讲课不像别的老师照本宣科。讲《荷塘月色》时,她会带我们去学校的池塘边,指着荷叶上的露珠说:“你们看,这就是朱自清说的‘明珠’。”阳光照在她脸上,绒毛都看得清清楚楚,有个调皮的男生说:“张老师比荷花还好看。”她脸一红,捡起片荷叶顶在那男生头上:“上课要专心。”荷叶的清香混着她身上的栀子花香,飘了满池塘。
有次月考,班里的平均分垫底,教导主任在会上点名批评。张老师没骂我们,反而在晚自习时带了锅银耳汤,说:“题目难,大家尽力就好。”她给每个同学盛汤,轮到我时,勺子在碗里多搅了两下,“你的作文写得真好,有灵气”。银耳汤甜甜的,我喝着喝着,眼泪掉在碗里,溅起小小的涟漪。
男老师们的殷勤渐渐变了味。有人给她桌上放匿名情书,有人在办公室说她“光靠脸吃饭”。张老师从不理会,只是把情书收进抽屉,批改作业到更晚了。有次我去取作业本,见她对着《唐诗宋词选》发呆,手指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那句上轻轻划,窗台上的栀子花谢了几朵,蔫蔫地垂着头。
转折出现在那年校庆。学校要排《雷雨》话剧,张老师自告奋勇当导演。选角时,她让数学组的李老师演周朴园,“您的严肃劲儿特别像”;让体育老师演鲁大海,“身板结实,有力量”。排练到深夜,她给大家买热豆浆,李老师抢着付钱,说“导演最辛苦”,张老师笑着说“下次您请我们吃冰棍”,气氛突然就轻松了。
演出那天,张老师穿着旗袍当旁白,声音清亮又有穿透力,台下的掌声经久不息。谢幕时,李老师捧着束栀子花走上台,说“这是全体演员送您的”,花瓣上还带着水珠,像刚从枝头摘下来的。张老师接过花,眼眶红红的,说“谢谢大家”,声音里带着点哽咽。
从那以后,语文组门口清净多了。李老师路过时会正经讨论教学问题,体育老师见了她会喊“张导好”。有次我听见办公室的老师们聊天,说张老师把匿名情书都改成了练字纸,“背面还写着批改意见呢”。她窗台上的栀子花总有人悄悄换新的,不知道是哪个老师送的。
张老师的语文课越来越受欢迎。她带我们办手抄报,把优秀作品贴满走廊;组织诗歌朗诵会,连最调皮的男生都背会了《将进酒》。有个转学来的插班生,语文基础特别差,张老师每天放学后给他补课,从拼音开始教,作业本上的红勾越来越多。期末考,那男生的语文考了七十多分,抱着试卷在走廊里哭,张老师拍着他的背说“你看,你能行”。
我升上初三那年,张老师结婚了,新郎是教育局的干事,听说也是她的学生。婚礼那天,我们全班去送祝福,她穿着婚纱站在门口,比平时更漂亮了,手里的捧花里,除了玫瑰还有几朵栀子花。李老师笑着说“以后要叫张师母了”,张老师把捧花递给我,“送给我们最棒的课代表”,花瓣落在我手心里,软软的,像她讲课的声音。
现在我也成了老师,教的也是语文。每次站在讲台上,总会想起张老师带我们看荷花的样子,想起那碗甜甜的银耳汤。办公室的窗台上,我也摆了盆栀子花,有年轻老师问我“是不是有什么故事”,我笑着说“这花能让人静下心来”,就像当年那个漂亮的张老师,用她的温柔和认真,教会我们比课本更重要的东西——好看的皮囊会老去,但骨子里的从容和善良,永远像盛开的栀子花,香得长久,美得扎实。
偶尔回母校,还能看见张老师,她现在是语文组组长了,头发剪短了,眼角有了细纹,却还是那么有精神。她拉着我看新出的校本教材,里面有篇她写的序言,说“教育就像种栀子花,急不得,要慢慢等它开花”。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她脸上,我突然明白,当年那些男老师的目光里,除了欣赏,更多的是被她身上那种认真生活的劲儿打动——原来真正的漂亮,从来不止是脸蛋,更是骨子里那股把日子过得像诗一样的温柔和坚定。
邹海斌
写的真好
人在旅途
[赞][赞][赞]
姜朗
荷塘月色》进入初中课本是哪年?
青云机甲 回复 07-16 00:05
很早就进入初中教材了吧,我记得里面有一句话“就像远处高楼上传来的虚无缥缈的歌声”,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通感这种修辞手法。那是90年代的教材
自然自由 回复 07-15 22:09
应该是高中课文,小编为了文章硬塞进初中语文课文里了。
用户17xxx33
好文章!这才是真正的师者[点赞][点赞][点赞]
静肃
如!难得在这里能有如此文字!
容止
不错的老师,我读了开头还以为她被别人带偏了🤣
江小波
说她美,却不直接说:阳光照在她脸上,绒毛都看得清清楚楚。学生时代纯真的喜欢,真的好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