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25岁女知青抱着4岁儿子回京,母亲气得半死,怒骂她未婚先孕,不知羞耻

古往奇趣角 2025-07-15 15:47:22

1976年,25岁女知青抱着4岁儿子回京,母亲气得半死,怒骂她未婚先孕,不知羞耻。谁料,当她得知孩子的身世后,却立马变脸,抱起孩子打算自己来。 邵红梅,1951年出生在北京东四胡同的一个普通四合院家庭。家里不算富裕,父亲在供销社上班,母亲在家操持家务,哥哥是个学校会计。她从小就爱读书,煤油灯下翻书本的日子让她梦想当老师。可1968年,18岁的她接到通知,要去陕西延川县插队。那会儿知青下乡是大事,她收拾了个帆布包,坐上火车,离开了熟悉的胡同。 到了陕西,邵红梅被分到赵砚田家。黄土高原上的村子条件苦,土坯房简陋,周围全是麦田和玉米地。她刚到时水土不服,发了高烧,差点没挺过去。赵砚田的妻子闫玉兰怀着七个月的身孕,硬是冒雨走了二十里路到公社卫生所拿药。回来时摔得满身泥,手里还攥着退烧药喂她喝下。邵红梅病好后,心存感激,开始帮着干活,挑水劈柴,慢慢融入村里生活。 1969年春天,闫玉兰生孩子。难产折腾了一天一夜,小男孩赵玉刚出生了,可闫玉兰却因为失血过多去世了。赵砚田没了媳妇,整个人像是垮了,蹲在院子里哭得喘不上气。邵红梅看着刚出生的孩子,心里一软,决定留下来照顾他。她用山羊奶喂养,晚上哄睡,白天干活带娃。村里有些人嚼舌根,说她想赖在赵家找依靠,她懒得解释,就这么默默撑着。 几年过去,1976年夏天,一场暴雨冲垮了村里的粮仓。赵砚田跑去抢救粮食,邵红梅把孩子托给邻居也跟了上去。结果粮仓塌了,赵砚田为了推开她被房梁砸中,没能救回来。邵红梅哭得昏天黑地,几天后办了收养手续,带着四岁的赵玉刚回了北京。她心里清楚,这孩子是闫玉兰和赵砚田的命根子,她得替他们养下去。 1976年夏天,邵红梅抱着赵玉刚回到北京。火车站人头攒动,她满头汗水,肩膀被帆布包勒得生疼。回到东四胡同的老宅,母亲正在屋里干活,看到她抱着个孩子进来,愣了一下,随即火冒三丈。老太太以为邵红梅未婚先孕,觉得丢了邵家的脸,气得抄起笤帚就骂她不知羞耻。邵红梅吓得护着孩子往后退,帆布包掉地上,东西散了一地。 关键时刻,她赶紧解释,这孩子不是她生的,是闫玉兰和赵砚田的。她把陕西的事一五一十说了出来:闫玉兰冒雨救她的恩情,难产去世的惨剧,赵砚田救粮牺牲的经过,还有她承诺照顾孩子的决心。母亲听完愣住了,怒气慢慢消了。她看着赵玉刚那张小脸,孩子怯生生喊了声“姥姥”,老太太眼眶一红,立马把孩子抱过去,说要帮着养。 回到北京后,邵红梅被分到国棉厂干活。车间里机器响个不停,棉絮飘得到处都是,她很快上手纺纱机,干活麻利,同事都夸她踏实。几年后,1983年,厂里来了个技术员周建华,三十多岁,人老实,修机器很有一手。他知道赵玉刚的事后,主动帮忙辅导功课,还常带点小零食来看孩子。1984年元宵节,周建华带他们去看花灯,之后鼓起勇气求了婚。1985年春天,俩人在四合院结了婚,邻居同事都来捧场,赵玉刚还捧着戒指乐呵呵地跑前跑后。 赵玉刚在周建华的教导下学习努力,后来考上军校,成了一名军人。1997年香港回归那天,他带着未婚妻回家,胸前别着军功章,邵红梅高兴得手都抖了。一家人决定回陕西祭奠赵玉刚的父母。到了延川,村里变化不小,他们在后山找到坟地,邵红梅烧了纸钱,跟墓碑说了这些年的经历。村民听说后摆了宴席,都夸她够义气。

0 阅读:0
古往奇趣角

古往奇趣角

奇趣视角,发现历史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