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王李自成在攻进北京前的军事抉择几乎步步为营,从陕北起义到席卷北方,能成长为威胁明朝统治的力量,足见其战略眼光。但史学界常认为,他最大的失误恰恰是打进北京、逼死崇祯帝,这步棋让他从顺民心的“闯王”陷入战略被动。
当时的局势其实暗藏转机:若李自成能暂缓进攻北京,留下明朝这口气,让其继续在辽东与满清死磕,自己调转兵锋南下,先收服江南富庶之地,结局可能完全不同。南方不仅经济发达,能提供充足粮草军需,且民心相对稳定,只要政策得当,极易获得支持。届时既可控扼财政命脉,又能避开与满清的直接冲突,坐观北方两虎相争。
这种“坐山观虎斗”的策略有两种可能走向:若明朝惨胜,军队必然元气大伤,百姓困苦不堪,满清退回东北蛰伏,李自成便可趁机以“救民于水火”之名北伐,轻松收割残局;若满清打赢却实力大损,崇祯身亡后,李自成可立即打出“替君复仇”的旗号,从农民起义军转变为“光复山河”的正义之师,届时民心所向、师出有名,再北上攻打满清,夺取北京便名正言顺。
但历史没有如果。李自成攻破北京后,不仅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还失去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筹码。更关键的是,江南士绅阶层本就对农民军心存疑虑,崇祯自缢后,他们失去效忠对象,反而可能倒向“为明复仇”的势力,让李自成陷入南北夹击的困境。
反观满清,正是抓住崇祯驾崩、明朝群龙无首的机会,打着“帮明朝平叛”的旗号入关,迅速占据道德高地。而李自成的农民军既未稳固北方统治,又未争取南方支持,最终在满清与南明的联合绞杀下走向败亡。
这步战略失误的核心在于:李自成没意识到,留着明朝这个“对手”,远比亲手终结它更有利。政治博弈中,有时“留白”比“全胜”更具智慧,而李自成的急功近利,最终让他错失了改写历史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