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常说,李自成最致命的错误,就是那一脚踹开了北京城门。这位闯王在挥师入京前,几乎每一步都走得精准,不然也无法从陕北农军成长为撼动大明的力量。但正是攻破北京、逼死崇祯的举动,让他陷入了意想不到的困境。
若当时李自成能换条路走,或许历史会是另一番模样。如果他选择留大明一口气,让崇祯朝廷与辽东的满清继续死磕,自己调转马头南下,将富庶的南方纳入版图,既能获得充足的粮饷财源,又能安抚民心、整训军队。南方的丝绸、茶叶、粮食,足以支撑他建立稳固的后方。
坐观两虎相争,结局无非两种:要么明朝惨胜,军队折损过半,百姓流离失所,满清退回东北休养生息,此时李自成便可趁虚而入,收拾残局;要么满清打赢,却也实力大损,崇祯身死国灭,李自成正好打出“替君复仇”的旗号。这一来,农民起义就成了“光复河山”的正义之师,民心所向,师出有名,再挥师北伐攻打满清,夺取北京便顺理成章。
可历史没有如果。李自成攻破北京后,不仅成了满清入关的“借口”,还背上了“逼死君王”的骂名。原本可以争取的明朝旧臣、士绅阶层纷纷倒向对立面,南方的明朝宗室也借机组建南明政权,让他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说到底,李自成的局限在于没能看透当时的局势:明朝虽衰,但仍是天下人心中的“正统”;满清虽强,却被视为“外族”。若能利用这种心理,以“辅明抗清”的姿态积蓄力量,或许能避免后来的败局。这关键一步的抉择,终究改写了他和大顺政权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