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志愿军战士张文荣被美军俘虏后叛变,接受完改造后,他奉命打入志愿军内部

热点急先锋 2025-07-15 17:12:33

1952年,志愿军战士张文荣被美军俘虏后叛变,接受完改造后,他奉命打入志愿军内部做内奸,结果在他跳伞前,将一颗手雷扔进机舱,然后对机内人员说了句:Go to your God! 1952年深秋的汉城战俘营,铁丝网外的探照灯扫过张文荣布满冻疮的手,这个刚满20岁的志愿军战士正盯着美军军官递来的“投诚信”发呆。 没人知道,三个月后,这个被贴上“叛徒”标签的年轻人,会在万米高空用一颗手雷,写下战争史上最决绝的反转。 1951年夏,第五次战役的后撤途中,新兵张文荣所在的连队遭遇美军空降兵伏击,弹尽粮绝时,他被炮弹碎片击中右腿,昏迷中成为俘虏。 在釜山战俘营,美军的“心理战”像罐头里的霉斑悄悄蔓延——每天播放的华语广播、掺着肉块的“优待餐”、写着“投降即自由”的宣传单,一点点啃噬着战俘们的意志。 当美军情报官米勒少校用生硬的中文说“合作就能回家”时,张文荣看着同屋战俘被拖去电击的背影,在“投诚信”上按下了指印。 接下来的八个月,他成了“改造样板”。在汉城的特务训练班,他学发报、记密码、练跳伞,米勒少校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的任务是混进志愿军,给我们指认指挥部。” 训练班的地下室里,挂着他“接受改造”的照片,报纸上称他是“弃暗投明的典范”。但每个深夜,他都会摸出藏在鞋底的半块志愿军胸章——那是突围时班长塞给他的,上面还沾着班长的血。 1952年11月7日,济州岛空军基地的C-47运输机里,张文荣穿着南朝鲜军制服,胸前别着伪造的“联络员”证件。 米勒少校最后检查了他的装备:藏在衣领里的微型发报机、鞋跟里的毒药、伞包旁的信号枪。“记住,落地后找到38线附近的伐木场,会有人接应。”米勒的皮靴踩在机舱地板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飞机穿越战线时,舱内的美军特工正在检查跳伞装备。张文荣突然站起来,左手按住最近的特工,右手扯下座位底下的手雷。 那是他趁训练时偷偷藏的,保险栓早已被他用牙咬开。“你们看这个。”他举起手雷,金属表面映出自己含泪的眼睛。 混乱中,有人去夺手雷,有人去按警报器。张文荣猛地将手雷扔进堆满弹药的机舱中部,转身扑向舱门。“Go to your God!”这句在训练班学的英语,此刻从他喉咙里炸出来,带着血沫。 拉伞绳的瞬间,他听见身后传来巨响,火光映红了半边天,冲击波差点掀翻他的伞,坠落的过程中,他看到运输机的残骸像断线的风筝栽向地面。 降落伞带着他落在志愿军阵地前沿,哨兵用枪指着他时,他扯开制服,露出胸前的弹痕:“我是38军113师的张文荣,我回来了。” 后来的审讯记录里,他说:“在战俘营看到那些劝降传单,我就想,总得做点什么,不能让他们白骂我叛徒。” 1953年停战协定签署后,张文荣的事迹被记在志愿军战史的附录里,没有公开表彰,只有档案里那句“以特殊方式完成任务”。 如今,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的角落里,陈列着一只修复的手雷外壳。说明牌上写着:“1952年,志愿军战士张文荣用它炸毁美军特工运输机,自身安全返回。” 战争里的人性,从来不是非黑即白。张文荣的故事,藏着一个普通战士在绝境中的挣扎与坚守。当我们回望那些烽火岁月,更该看见的是,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那颗向着祖国跳动的心,永远不会冷却。

0 阅读:0
热点急先锋

热点急先锋

冲锋一线,报道最新社会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