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80年,我国洲际导弹首次发射,但计算弹头的落脚点却难住了众多科学家,一位扫了数十年厕所的老人站了出来,仅用了一支笔、一叠纸,就准确推算出来弹头落脚点!当得知老人的身份后,众人却坐不住了。 1980 年春天,戈壁滩上大风卷着沙砾,不断拍打在洲际导弹的发射架上。指挥中心内,几十位科学家围着数据一筹莫展,弹头的落点计算出现问题,要是定不准位置,整个试验可能就白费了。就在大家没办法的时候,有人想起青岛医学院里那位扫地的老人。 这位老人叫束星北,他早年求学经历丰富,1924 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学,之后又转到济南齐鲁大学。1926 年,他自费到美国留学,还曾在德国、英国的多所大学学习,在爱丁堡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硕士学位。 束星北回到中国后,先在南京中央军官学校担任物理教官,后来他到浙江大学物理系任教,从副教授慢慢晋升为教授,期间研究过广义相对论,还讲授过量子力学等课程。 中间他曾短暂离开浙大,到国立暨南大学任教授,抗战爆发后,他随校西迁,还借调到军令部技术室当顾问,为抗击日军研制出中国第一台雷达。 1950 年代,因一些变故,他从受人尊敬的教授变成了打扫厕所的清洁工,这一扫就是二十年。但即便如此,他对科学的钻研从没停下,厕所角落、宿舍床头,随处都能看到他写满公式的草稿。 工作人员在厕所门口找到束星北时,他正弯腰擦洗瓷砖。听说国家需要帮助,年近七十的老人眼神立刻亮了起来。没有实验室,也没有大型计算机,他只向后勤要了些演算纸和铅笔,就在宿舍那张破旧的木板床上开始计算。 接下来的七天七夜,他的宿舍里烟头堆满了烟灰缸,写满公式的演算纸从桌角垂到地上。第八天清晨,束星北把一叠写好结论的纸交给工作人员,说:“按这个坐标打捞,误差不会超过三海里。” 后来,弹头精准落入南太平洋预定海域,大家都很惊讶,没想到这个结果出自一位扫了二十年厕所的老人。 直到档案解封,人们才知道,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曾与爱因斯坦共事,培养出李政道等物理学家,被称为 “中国雷达之父”。 1980 年 5 月 18 日,“东风 - 5” 导弹划破天空。束星北站在发射场的角落,望着导弹升空和升起的蘑菇云,悄悄擦去眼角的泪水。这位一生坎坷、被时代亏欠的科学家,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赤子之心 —— 即便身处困境,心里也始终装着国家,就算命运不公,也从未辜负家国。 多年后,人们在束星北的遗物中发现那支磨秃的铅笔,才真正明白:一个民族的脊梁不会轻易被弯折,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坚守信念;那些藏在平凡生活中的智慧,在国家需要时,定会绽放光芒,照亮时代前行的路。
[微风]1980年,我国洲际导弹首次发射,但计算弹头的落脚点却难住了众多科学家,
阿秋手作
2025-07-15 19:12: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