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顺德区确诊478例基孔肯雅热什么是基孔肯雅热?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

春蕴评趣事 2025-07-15 21:18:18

佛山顺德区确诊478例基孔肯雅热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1][2][3]。其名称源自非洲马孔德语,意为“弯腰走路”或“变得扭曲”,因为感染常导致严重的关节疼痛,使患者行动不便[1][4]。这种疾病最早在非洲和亚洲流行,但自2004年以来已迅速扩散到全球多个地区,包括美洲、欧洲、加勒比群岛以及印度洋和太平洋岛屿[1][2]。在中国,基孔肯雅热属于输入性疾病,主要通过旅行者从疫区带入[4][5]。

症状

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症状通常在被蚊子叮咬后2至12天内出现,潜伏期一般为3至8天[2][3][4]。常见症状包括:

- 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常伴有寒战,可能呈现双峰热型[1][2][6]。

- 严重关节疼痛和肿胀,主要影响手腕、踝关节、指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盖和肩部等大关节,疼痛可能持续数周至数月,甚至数年[1][2][3]。

- 肌肉疼痛、头痛、疲劳、恶心、呕吐和皮疹(通常为红色斑丘疹,分布在躯干、四肢、手掌和足底)[1][2][4]。

- 其他可能症状如红眼、畏光、淋巴结肿大或轻度结膜炎[1][3][6]。

大多数患者症状自限性,在1至2周内好转,但约40%的感染者可能发展为慢性关节炎[1][2]。重症风险较高的人群包括老年人、新生儿、孕妇以及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或糖尿病)者,可能导致眼部、心脏或神经系统并发症,甚至极少数情况下死亡[1][2][4]。现有证据显示,一次感染后通常可获得终身免疫[2][4][5]。

传播途径

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这些蚊子也传播登革热和寨卡病毒[2][3][4]。传播过程如下:

- 未感染蚊子叮咬病毒血症患者后,病毒在蚊子体内复制,然后通过叮咬他人传播[2][7]。

- 蚊子主要在白天活动,叮咬高峰期为清晨和傍晚[4][5][8]。

- 不会人际直接传播,但孕妇可能在分娩时将病毒传给新生儿[2][4][5]。

- 在中国,如香港地区,白纹伊蚊常见,但埃及伊蚊未发现[4][5]。

病毒的自然宿主包括猴子、狒狒、鸟类和啮齿动物[3]。

预防

目前尚无注册疫苗在中国可用(美国有获批疫苗,但不适用于所有人群)[1][2][4]。预防重点是避免蚊子叮咬和控制蚊虫滋生[2][4][8]:

- **个人防护**:穿长袖浅色衣裤,在暴露皮肤上涂含避蚊胺(DEET)的驱虫剂;使用纱窗、蚊帐,尤其白天休息时[1][2][4]。

- **环境控制**:清除积水容器、处理废物,防止蚊子孳生;社区可喷洒杀虫剂[2][4][8]。

- **旅行建议**:前往疫区(如非洲、亚洲部分地区)时,加强防蚊措施;孕妇、老人和慢性病患者避免前往[1][2][4]。

- 感染者应在发病第一周避免被蚊子叮咬,以防进一步传播[1][2]。

治疗

基孔肯雅热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旨在缓解症状[1][2][4]:

- 休息、多补充液体,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止痛药[1][4][9]。

- 避免自行服用阿司匹林或布洛芬等药物,以防加重症状(需医生指导)[1]。

- 对于慢性关节痛,可考虑类风湿关节炎药物[1][10]。

- 重症患者需住院监测,可能涉及器官支持[2]。

如果出现疑似症状,尤其是近期有疫区旅行史,应及时就医,进行血液检测确认[1][2][4]。早诊早治可有效管理并发症。

0 阅读:24
春蕴评趣事

春蕴评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