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负伤回国探亲,偶遇一赶车老丈,便搭车回家,两人一路相

甜心宝贝笑弯弯 2025-07-16 05:53:10

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负伤回国探亲,偶遇一赶车老丈,便搭车回家,两人一路相谈甚欢,可谁料分别时,老丈询问道:“我儿王硕,12岁就参了军,你能帮我打听一下吗?”王扶之听完浑身一颤,哭喊道:“爹,我就是王硕呀! 王扶之,原名王硕,1923年9月24日生在陕西子洲县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民家。五岁没了娘,跟爷爷和爹相依为命。后来家乡闹灾,田里啥也长不出,他爹带着他投奔延安的亲戚,靠放牛糊口。小时候的苦日子让他早早懂事,也让他心里憋着一股子改变命的劲儿。 1935年,12岁的他碰上陕北红军。刘志丹带队宣传打土豪分田地,这理念一下点燃了他的心。他在家跟爹说想当红军,爹皱着眉劝他战场危险,可看他眼里的倔强,最后还是含泪点了头。从此,他改名王扶之,加入红军26军“青年共产主义营”。个头高,他硬说自己17岁,愣是混进去了。 刚入伍,他扛着梭镖上战场,参加过老山、榆林桥、直罗镇这些硬仗,胆大心细,还俘虏过敌人。后来抗日战争打响,他跟着八路军115师跑遍七省,当过测绘股长、通讯参谋,平型关、两淮战役都有他的身影。解放战争时,他在东北民主联军、第四野战军当过营长、团长,辽沈、平津战役里立了三大功。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他加入志愿军,冲到前线。那几年他在战场上拼杀,靠着勇猛和脑子,一路升到师长。1953年,他被手榴弹冲击波伤了腿,骨头裂了点,伤不重但得养。上头批他回国探亲,他才终于有机会回老家看看。 1953年夏天,王扶之回到陕西子洲县。他穿着旧军装,背着行囊,腿伤没好全,走路有点瘸。县城里人来人往,可他左看右看找不到车。就在他急得冒汗时,一辆破马车晃晃悠悠过来。赶车的老头穿着汗褂,戴着草帽,头发花白,正低头清点车上的粮食和柴火。 王扶之上前搭话,问能不能搭车回家。那老汉瞅了瞅他的军装,问他是当兵的不。王扶之笑着说自己是解放军,刚从朝鲜回来,想回家寻亲。老汉一听,乐了,说自己也姓王,让他上车,顺路捎他一段。 一路上,两人聊得挺欢。王扶之说起腿伤,老汉问咋弄的,他摆摆手说没事,就是被手榴弹蹭了下,养养就好。老汉还开玩笑说要给他介绍媳妇,村里好姑娘多着呢。王扶之听着,心里暖乎乎的,老汉那热乎劲儿让他想起小时候的爹。 聊着聊着,他忍不住说自己18年前离家当兵,跟爹断了联系,这次回来就为找爹。老汉叹了口气,说他也有个儿子叫王硕,12岁送去当红军,多少年没消息了,问王扶之回部队能不能帮着打听。 “王硕”这名字一出口,王扶之愣住了。他就是王硕,12岁入红军,还记得当时怕人家嫌小,谎报了岁数。这老汉的背影越看越像他爹。他试着问:“您是不是当年送我进红军,还说我17岁的?”老汉一听,眼泪刷地下来,抱着他哭喊:“儿啊,你可回来了!” 原来,这赶车的老汉就是他爹王老汉。18年没见,父子俩竟在县城街头偶遇。谁能想到,命运这么巧。王扶之本打算回家挨家挨户找爹,没想到刚下车就碰上了。王老汉这些年一直在村里种地拉车,心里惦记着儿子,却从没想过还能再见。 父子认亲后,王扶之跟着爹回了村。家里还是老样子,土墙草屋,他陪爹走走田埂,聊聊这些年的仗。爹听他说起战场的事,骄傲得逢人就夸:“我儿是师长,打了大胜仗!”王扶之看着爹花白的头发,心里既感动又愧疚。 腿伤好得差不多了,他得回部队。临走前,他给爹留了点钱,叮嘱他保重。1955年,他被授了少将军衔,成了开国少将。这父子重逢的事儿在村里传开了,大家都说这是战争里最暖心的故事。

0 阅读:0
甜心宝贝笑弯弯

甜心宝贝笑弯弯

好好生活 积攒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