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由于叛徒蔡孝乾的出卖,聂曦与吴石将军不幸被捕,被押赴台北刑场的聂曦,

万物知识局 2025-07-16 11:06:48

1950年,由于叛徒蔡孝乾的出卖,聂曦与吴石将军不幸被捕,被押赴台北刑场的聂曦,面对敌人和死亡而面不改色,最终英勇就义,时年33岁。   1950年6月10日,台北马场町刑场,一位身穿白衬衫的男子被押赴刑场,双手反绑在背后,脚步沉稳,脸上没有丝毫畏惧,嘴角还挂着淡淡的微笑。   这位33岁的青年名叫聂曦,是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上的一名地下工作者,在被叛徒蔡孝乾出卖后,和吴石将军、陈宝仓、朱枫一起被捕入狱,最终被判处死刑,英勇牺牲。   聂曦出生于1917年,祖籍福建福州,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家境虽然平常,但父母教他正直做人、勤奋做事。   他从小聪明好学,成年后投身军政界,凭借才干担任国防部史政局总务组组长,后又升任东南军政长官公署总务处交际科科长,获上校军衔。   在工作中他结识了吴石将军,受到其民族大义的感召,逐渐与其建立深厚信任,并在后来成为吴石最为倚重的助手之一。   1949年,中共中央情报系统密切关注台湾局势,当时国共和谈破裂,局势紧张,吴石被任命为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国民党高层命令将福州保存的军政档案尽快转移台湾。   吴石意识到这些档案一旦落入国民党之手将会成为反共工具,于是秘密命令聂曦将这批共计298箱的绝密档案藏匿,聂曦和随员王强昼夜奔走,寻找藏匿地点,最终选定了仓前山福建省研究院的书库。   那个书库平时只有学者出入,是一个极为隐蔽且不易引起怀疑的场所,他们趁夜将档案逐箱搬运,搬运过程中一箱一箱肩挑手扛,满身泥水,汗水浸透衣襟,但无人叫苦。   福州解放后,这批档案毫发无损地移交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成为重要的军事资料。   福州解放之后,吴石调往台湾任职,聂曦没有犹豫,随吴石一同赴台,他明白任务艰险,但信念坚定。   到台北后,他继续以“国防部联络组中校组长”的身份出现,表面处理军务,实际上暗中承担联络情报的任务,他租下住所,设立秘密联络点,利用职务之便进行情报搜集与传递。   他将吴石收集来的台湾军事部署、兵力分布等情报缩微成胶片,再藏于军用药品箱夹层,通过复杂的方式秘密传出台湾,这些情报陆续传至大陆,为解放军的作战部署提供了精准信息。   在他的传递安排中,一次名为“糕点盒”的行动尤为关键,他将台军金门布防的最新部署藏于凤梨酥盒底部,交给来台的朱枫同志。   为确保安全,他提前数日秘密侦查周边环境,并在交接后驾车绕行多条街道,将潜在的监控车辆引至偏远码头,以确保情报顺利送出,这份情报后来为解放军前线指挥部所用,在随后的舟山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0年2月初,台湾地下党组织负责人蔡孝乾因被捕叛变,出卖了组织的机密,情报网络全面暴露,吴石、聂曦、朱枫等人相继被捕,聂曦在台北警备司令部受尽严刑,仍拒不招供。   他将未传出的文件投入火炉焚毁,特务破门而入时,他用身体挡住未烧尽的情报,甚至吞食残片。   在反复拷打中,他始终坚称“不知情”,留下一纸笔录仅有寥寥几句,审讯时,他的一只耳朵因电击失聪,十指血肉模糊,口中却毫无怨言。   他不曾留下只言片语写给家人,也未留下照片或遗嘱,狱中唯一留下的遗物是一只染血的怀表,表盖内侧刻着“待到日月潭水清”七个字,行刑那天,台北天空阴沉。   他身着白衬衫、军裤、马鞋,两手反绑,步履稳健,刑场上,他拒绝戴眼罩,面向远方高呼“新中国万岁”。   那一刻,美联社记者记录下他嘴角微扬的神情,这张照片后被刊登在《纽约时报》,成为那场时代悲剧中最动人的影像。   他被子弹击中的瞬间,没有倒下,而是站立如松,身影定格成信仰的象征,他的名字与吴石、朱枫、陈宝仓一同被镌刻在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上。   那里没有墓碑,也无坟冢,但每一块花岗岩都铭刻着他们的牺牲与忠诚,在那场静默的战斗中,聂曦始终坚定信念,他不曾摇摆,也不曾背叛。   他没有留下自己的影像,却用那张临刑前的微笑,为信仰画上了句点,他用生命守住了机密,用沉默捍卫了理想,33年短暂人生的终点,成为中华民族记忆长河中不可磨灭的注脚。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台湾隐蔽战线上的英烈代表——宁死不屈的钢铁战士:聂曦——天下黄埔

0 阅读:24

猜你喜欢

万物知识局

万物知识局

每天一个小科普,了解更多新知识 归之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