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战士李陶雄中弹牺牲,送葬途中遗体竟两次从车上跌落,护士郑英察觉异样,决定查看棺袋,结果当她打开塑料袋那一刻,眼前的一幕令人后怕!
1984年5月9日,云南老山前线炮火连天,硝烟弥漫,23岁的解放军班长李陶雄正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突然一发炮弹在距离他们不到十米处爆炸。
巨大的冲击波将他掀飞数米,钢盔被弹片击穿,左眼球当场炸毁,全身血肉模糊。
战友们冒着枪林弹雨将他抬到野战医院,军医检查后发现瞳孔散大,心跳呼吸全无,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只能宣布牺牲。
战友们含泪为他换上干净军装,装进塑料棺袋准备运往后方安葬。
运送遗体的卡车在崎岖山路上颠簸前行,棺袋竟两次从车上滑落。
负责护送的女护士郑英觉得蹊跷,按理说牺牲多时的遗体应该早已僵硬,可当她触碰李陶雄的身体时,指尖传来的竟是柔软的触感。
更令她震惊的是,李陶雄的眼皮微微颤动,怎么也合不拢。
郑英心头一紧,立即俯身贴近他的口鼻,一丝微弱的气息拂过她的脸颊。
"他还活着!"这声呼喊让随行人员全都愣住,野战医院的死亡判定难道会有错?
医护人员手忙脚乱地打开棺袋,听诊器终于捕捉到微弱的心跳。
原来李陶雄因失血过多陷入深度休克,这种假死状态在战地简陋条件下极易误判。
野战医生立即展开抢救,2500毫升鲜血源源不断输入他千疮百孔的身体,相当于换掉了半身血液。
消息传到指挥部,首长当即下令调派直升机,将这位"死而复生"的战士紧急转送南宁303医院。
手术室的灯光亮了整整14个小时,主刀医生从李陶雄体内取出56块弹片,最大的紧贴着主动脉,稍有不慎就会要命。
术后感染接踵而至,高烧持续不退,伤口化脓,医护人员用消毒水反复冲洗溃烂的创面。
当专家会诊认为必须截肢保命时,苏醒过来的李陶雄用颤抖的手写下"留手,能敬礼",坚持不打麻药接受清创手术,他咬碎嘴里的棉签,冷汗浸透床单,却始终没哼一声。
昏迷78天后,李陶雄在消毒水气味中睁开仅存的右眼,第一句话竟是询问阵地是否守住。
病房里瞬间安静,所有医护人员的眼眶都红了,这个从鬼门关爬回来的战士,体内还残留着170多块弹片,左眼永远失明,右眼视力仅剩0.5,却始终惦记着前线战况。
两年治疗期间,他经历120多次手术,体重从60公斤骤减到不足40公斤,像具裹着皮的骨架,却总对来探望的战友说:"比起长眠南疆的兄弟,我够幸运了。"
家乡的父母早已收到烈士证书,在村口立好衣冠冢,当李陶雄拄着拐杖突然出现在家门口时,母亲当场昏厥,父亲老泪纵横地摸着儿子脸上狰狞的伤疤。
部队撤销了烈士认定,保留二等功勋章,安排他回乡休养。
阴雨天里,藏在血肉中的弹片折磨得他整夜难眠,他却创办了退伍军人互助站,拖着病体为战友们跑补助申请。
村里姑娘王光秀被他的坚韧打动,两人在部队见证下结为夫妻。
李陶雄的故事改写了战地救护规程。军队此后延长了伤亡判定时间,增设假死确认程序,完善后送机制。
有军医感慨:"我们抢救的不单是一个战士,更挽救了整套医疗体系的疏漏。"
这个用血肉之躯趟过生死线的汉子,从未以英雄自居,只说:"命是国家和战友捡回来的,总得活出点人样。"
每年清明,他都会去烈士陵园擦拭战友墓碑,那些永远年轻的照片前,总摆着他带来的烟酒。
参考资料:光荣的老党员.郴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阳光灿烂
[赞][赞][赞]致敬
用户10xxx53
向最可爱的人致敬,感谢我们的和平是你们奋不顾身争取而来,更有那些长眠地下的英烈,是你们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了我们的幸福时光,诚挚地感谢你们!!![祈祷][祈祷][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