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争时,很多美军士兵在战场上没有老婆陪着,于是就找了越南当地的女子陪伴,结果20年后,美军回美国了,谁知他们压根儿没想把这些越南女子和他们生的混血孩子带回美国,那这些混血孩子后来如何了?
主要信源:(央广网——生命之尘!美国大兵遗弃在越南的后代;环球网——「史海回眸」越战20年,美国给越南留下什么?)
当越战结束的飞机载着大兵回国时,胡志明市的街头巷尾站着不少怀孕的越南姑娘。
这可不是电影里的画面,根据《波士顿环球报》查到的资料,大概有五万多个婴儿就这样被留在了越南。
三十年后,当年扔下相好的美国老兵又陆续跑回来,有的揣着发黄的照片,有的带着满心愧疚,就像那个叫克林特·海恩斯特种兵。
克林特的故事挺有代表性。
当年才十九岁的毛头小子,在金兰湾附近遇见个叫柳乌的洗衣房姑娘。
俩人好上的时候克林特枪法比谈情说爱熟练多了,姑娘怀胎五月正盼着结婚,前线突然传来撤军令。
1997年这老兵揣着皱巴巴的黑白照重返芽庄,照片里穿奥黛的姑娘辫子垂到腰际。
他在残破的美军基地附近转悠半个月,最后在教堂名册里翻到线索。
柳乌十年前死于肺结核,临死前把个蓝眼睛的男孩送进孤儿院。
这些回来找人的老兵大多和克林特相似。
年轻时觉着露水情缘不算啥,四五十岁午夜梦回直冒冷汗。
有个明尼苏达州的退役军医干脆建了个网站,头年就登记了三百多个寻亲老兵。
最戏剧性的是去年春天,六十二岁的卡车司机詹姆斯通过网站工作人员牵线,在河内贫民区找到当年酒吧女招待。
推开铁皮门那刻,屋里走出三个混血中年男女。
原来他那次回国后,越南情人竟生下三胞胎。
要说这些越南姑娘怎么就怀上美国大兵的孩子?
芽庄渔村现年七十三岁的武氏永看得最真切。
她年轻时在基地旁的"蓝鸟酒吧"端盘子,美军喝啤酒撒的钱够买袋大米。
"那些穿军装的后生甜言蜜语张口就来,哄姑娘说等战争结束坐大船去旧金山。"
老太太摸着灶台说,其实半数孩子都诞生在临时防空洞,大兵执行任务前贪欢,手雷袋旁边还甩着用过的避孕物品。
混血孩子的苦日子才刚开头。
武氏永领我们去看她家墙上的老照片,两个卷发黑皮肤的男孩搂着母亲脖子。
战争结束后越南人把恨意撒在这些"敌人崽子"身上,孩子出门总被砸石子。
她家大儿子八岁卖椰子,顾客认出是混血直接踹翻箩筐;小儿子更惨,有回被民兵抓去围着镇子游街,脖子挂的牌子上用红漆写着骂人的话。
2000年后不少混血儿靠《美亚混血儿回国法》寻亲,签证处却卡得越来越严。
胡志明市档案局的老文书翻出泛黄的记录本:"1996年那阵子只要头发卷、鼻梁高都给过,现在得查三代。"
有个叫阮金河的混血厨师被拒三次,他祖父明明是阿拉巴马农场主,但移民官咬定他"像法国混血"。
直到前段时间他才靠老兵父亲留下的狗牌验了DNA,在休斯敦机场父子俩抱头痛哭,父亲迷彩裤兜里还揣着当年偷拍的阮母照片。
最让人揪心的是河内市郊那所教会学校。
修女嬷嬷拉开生锈的铁皮柜,厚厚十本相册里金发碧眼的孩子和黑皮肤小卷毛并排笑。
她指着1987年的班级合影说:"这两个美国血统的姐妹总躲墙角吃饭,有次同学把蝌蚪塞进她们饭盒。"
相册最后夹着页褪色简报:2005年全校六十四个学生凑钱,送唯一的混血姑娘赴美留学,姑娘在旧金山找到生父那天,全班守着越洋电话哭作一团。
如今美军基地遗址成了婚庆拍照地,新人们在生锈坦克前摆造型。
只有镇子最西头的"寻亲咖啡屋"还留着痕迹。
满墙寻人启事上贴着几十张混血儿和老兵照片,有的已用红笔画上连线。
老板阿勇也是美越混血,他指吧台上摆的七对重聚父子相框说:"每杯咖啡多收五千盾,攒钱帮他们验DNA。"
墙角的破旧点唱机吱呀放起《加州旅馆》,吧台后面挂着的越战时期酒吧招牌缺了个角,霓虹灯管拼成的"蓝鸟"两字兀自发着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