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阎学通:“我现在特别不同意搞什么爱国主义教育,这爱国不爱国不是教育出来的

世界讯报风 2025-07-18 15:24:10

清华教授阎学通:“我现在特别不同意搞什么爱国主义教育,这爱国不爱国不是教育出来的,岳飞他妈妈在他背后刻了四个字,他就能打仗了?如果他妈妈不刻字的话他就不往死里打了吗?这跟刻字有什么关系?” 清华教授阎学通这话一出口,网上炸开了锅。爱国这事儿,难道真像他说的那样,全凭天生自觉,教育纯属多余? 您琢磨琢磨,要是爱国不需要引导,那为啥从古至今,家家户户都要给孩子讲岳飞抗金的故事?岳母刺字的传说流传千年,难道只是为了凑个热闹? 阎教授举的例子挺有意思,他说岳飞打仗是因为天生血性,跟背后刻字没关系。可他大概忘了,岳飞生活的时代,整个中原被金兵铁蹄践踏,老百姓流离失所。这种山河破碎的惨状,本身就是最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 要是没有从小耳濡目染的家国情怀,没有岳母那句“精忠报国”的念叨,岳飞就算有一身武艺,也未必能在战场上拼到最后一刻。就像抗战时期,多少普通百姓放下锄头拿起枪,难道他们天生就会打仗?还不是被侵略者的暴行逼出来的? 有人可能会说,爱国是本能,不需要教。这话乍一听有道理,但细想就不对了。本能是啥?是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可爱国这种情感,得有具体的载体才能生根发芽。 您看那些在海外长大的华裔孩子,要是从小不接触中国文化,不了解历史,就算流着炎黄子孙的血,对祖国的认同感也会淡很多。这就好比种树,种子再好,没有土壤、阳光和水,也长不成参天大树。 阎教授的问题,在于把“自发情感”和“教育引导”对立起来了。他可能觉得,只要一个人骨子里有爱国的火苗,教育就是多此一举。但他忽略了一个关键:教育不是点火,而是扇风。 就拿咱们现在的历史课来说,老师带着学生了解虎门销烟、甲午海战,不是为了让大家记几个年份、背几个条约,而是要让年轻人知道,今天的和平是怎么来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能让爱国的火苗烧得更旺、更持久。 再往深了说,教育的作用远不止于传授知识,它还能塑造人的价值观。就像日伪时期,日本侵略者在东北推行奴化教育,强迫中国孩子学日语、拜神社,就是想从根子上抹去他们的民族认同。 这从反面证明了一个道理:教育是把双刃剑,好的教育能培养家国情怀,坏的教育能摧毁精神根基。 咱们现在强调爱国主义教育,说白了就是要给年轻人装上“精神防火墙”,让他们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不至于迷失方向。 阎教授可能觉得,清华北大的学生都是精英,不用教也能明辨是非。可精英就不需要引导了吗?当年那些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像钱学森、邓稼先,要是没有强烈的爱国心,怎么会放弃国外的优渥生活,回国啃窝头搞科研?他们的选择,难道不是因为心里有股劲儿?这股劲儿从哪儿来?从小的家庭教育、学校里的思想熏陶,都是重要的养分。 说到底,爱国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而是需要精心培育的生态系统。自发的情感是种子,教育引导是养料,社会环境是土壤。缺了哪一样,这颗种子都可能长歪。 阎教授的话,乍一听挺有冲击力,但仔细想想,就像在说“吃饭不用学,饿了自然会吃”——道理没错,但忽略了一个人从断奶到能自己做饭,中间得经历多少学习和引导。 咱们老祖宗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会有“子不教,父之过”的说法。爱国教育也是一样,它不是要把所有人都培养成烈士,而是要让每个人知道,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就像三峡大坝,它不只是一堆混凝土,更是中国人守护家园的决心。这种情感,得靠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得靠一次又一次的教育,才能在每个人心里扎下根。 阎教授作为学者,有表达观点的自由,但把爱国教育说得一文不值,就有点过头了。您看那些在边疆哨所站岗的战士,在实验室里攻关的科研人员,在海外维护祖国利益的外交官,他们的付出难道只是出于本能?他们的选择背后,难道没有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和熏陶?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教育,很多美好的东西根本就不会发生。 最后说句实在话,咱们现在强调爱国主义教育,不是要搞形式主义,而是要让历史的教训不再重演。想想近代史上那些被列强欺负的日子,要是当时的中国人都觉得“爱国不用教”,今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教育不是束缚,而是翅膀,它能让年轻人飞得更高更远,同时永远记得自己从哪儿来。这才是爱国主义教育真正的意义。

0 阅读:88

评论列表

漩涡

漩涡

2
2025-07-18 17:24

不是脑残,绝对是汉奸,一查一个准

用户10xxx41

用户10xxx41

1
2025-07-18 18:17

呆子傻子十汉奷

世界讯报风

世界讯报风

风驰电掣,推送国际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