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3月,冀鲁边区第2专员公署秘书被日寇逮捕,被押到一处院落。日寇威逼老百姓前来,当着老百姓面拷打秘书,让他说出八路军情报。日寇搬来铡刀,让狼狗撕咬秘书,秘书宁死不屈,慨然赴义。
杨洪恩,1915年出生于河北新海县杨家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家里穷,田地少,日子过得紧巴巴,但他从小就聪明好学,硬是靠着刻苦考上了天津师范学校。 那时候,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已经踏上中国大地,他在学校里亲眼见到日寇的嚣张气焰,民族意识一点点被点燃。 毕业后,他没想着找个安稳差事,而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立下誓言要为国家民族拼一把。回到家乡后,杨洪恩一头扎进抗日工作。 他先是当了乐陵县县长,组织民兵,筹集粮食、布匹,支援八路军。后来调到冀鲁边区第2专员公署当秘书,负责联络根据地,制定抗战计划。 他常骑着辆破自行车,穿梭在村庄之间,挨家挨户动员群众,教大家识字,讲日寇的罪行。他的嗓子喊得沙哑,手上磨出老茧,但从没叫过一声苦。群众看在眼里,都说这个年轻人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1943年3月,冀鲁边区平禹一带正值春寒料峭。杨洪恩奉命去视察工作,指导当地的抗日斗争。谁料日伪军突然发动大规模扫荡,骑兵和机枪把村庄围得水泄不通。 杨洪恩第一时间组织群众转移,带着老老少少往山里撤。自己殿后掩护时,却被日军骑兵抓了个正着。敌人从他随身的笔记本和沉稳举止看出,他不是普通人,八成是八路军的重要干部,当即把他押到辛集村一处院落,准备严刑逼供。
日伪军把杨洪恩绑起来,召集附近村民,强迫大家围观,想用恐怖手段震慑民心。他们先是用皮鞭抽打,鞭子带出的血痕一道接一道。 接着用烧红的烙铁烫,皮肉焦糊的味道弥漫开来。杨洪恩咬紧牙关,硬是没吭一声。日军头目恼羞成怒,又用竹夹板夹他的手指,骨头都被压得咯吱响。围观的村民看得心惊肉跳,有的老人攥紧了拳头,有的孩子吓得躲在大人身后。 日寇见硬的不行,就换了套路,假装好心,递上水和吃的,诱惑杨洪恩说出八路军的藏身地,许诺给他活路和高官厚禄。 杨洪恩一口唾沫吐过去,表明了宁死不屈的立场。日军气急败坏,推来一架铡刀,刀刃在阳光下闪着寒光,想吓唬他就范。 杨洪恩毫不畏惧,昂首面对铡刀,眼神里满是轻蔑。日寇彻底撕下伪装,放出两只狼狗,疯狂撕咬他的手臂和腿部,鲜血流了一地。 杨洪恩在酷刑中始终坚守信仰,哼着抗日歌曲,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的牺牲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村民们泪流满面,却无能为力。 日寇的暴行非但没吓倒群众,反而激起了更大的抗日怒火。杨洪恩用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他的鲜血仿佛在冀鲁边区的土地上种下了抗战的种子。 杨洪恩牺牲后,当地村民冒着生命危险,趁着夜色把他的遗体偷偷运出,藏到村外的荒野里安葬。他们用泥土盖住痕迹,垒起几块石头当墓碑,生怕日寇再来糟蹋。 杨洪恩的事迹很快传遍了冀鲁边区,群众自发加入八路军,拿起枪继续战斗。他的牺牲像一把火,点燃了更多人的抗战决心。
战后,杨氏家族整理杨洪恩的遗物,只找到几页破旧的笔记本,上面写满了他对祖国的忠诚和抗战的信念。虽没有一张照片留存,但他的名字和事迹被乡亲们口口相传。 多年后,当地政府在杨洪恩的墓前立起纪念碑,碑文记载了他的壮烈事迹。每到清明,村民们带着鲜花和供品,来到碑前祭奠,缅怀这位28岁就为国捐躯的英雄。 杨洪恩的故事,是无数抗日英雄的缩影。他的牺牲不是终点,而是抗战精神的延续。他的血没有白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今天,站在他的纪念碑前,我们仿佛还能感受到那股不屈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