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中共九大会间休息时间,许世友怯生生地走到毛主席身边,寒暄了几句,毛主席

炎烬 2025-07-18 18:12:16

1969年中共九大会间休息时间,许世友怯生生地走到毛主席身边,寒暄了几句,毛主席知道他有话要说,就直接问道,有什么话就直接说,你什么时候也不好意思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王近山出生在湖北黄安的一个贫苦家庭,十五岁参军,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他不是那种循规蹈矩的将领,而是靠一股狠劲和不要命的冲劲打出来的名声,红军时期,他在一次战斗中与敌人扭打到悬崖边,硬是一起滚了下去,结果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从那以后,“王疯子”的称号便跟着他一辈子,他打仗从不拖泥带水,战场上冲锋在前,战术灵活,手段果敢,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多次担任重要指挥职务,参与了上党、邯郸、定陶、淮海等多场关键战役,是一位真正的实战派将领。 1955年,王近山被授予中将军衔,这是国家对他多年战功的认可,然而,命运不会永远给予掌声,1964年,因个人生活方面的失误,他被免去了军职,被调往河南,担任省军区副司令员,这个职位看似还算体面,但在实际职权和影响力上,与他以往的地位相比,天壤之别,他从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成了一个在农场里干杂活的副场长,没有部队,没有兵权,只有孤独和沉默,他曾经的光环,在现实的冷漠中逐渐褪色。 在河南的那些年,他的生活极其清淡,每天不是干些琐碎事务,就是一个人坐在屋前抽烟,他不愿与人多谈,也很少出门,偶尔有人认出他,议论几句,他也只是苦笑,不作回应,那些曾经在战场上与他并肩作战的人,大都与他渐行渐远,不是他们无情,而是那时候,谁都怕“沾上关系”,王近山的存在,成了一个尴尬的话题。 在南京的许世友却始终没有忘记这位老战友,两人曾在红军时期同在第四方面军,一个是军长,一个是师长,后来又在抗战时期同在八路军129师,他们一起翻过雪山、走过草地,也一起在太行山的枪声中熬过无数个夜晚,这种生死与共的情谊,不是时间可以冲淡的。 1969年4月,正值中共九大召开,全国上下气氛紧张,这时候,许世友也在北京参会,那几天,他心里一直惦记着王近山的事,他知道,这可能是唯一的机会,如果再不说,王近山恐怕就真的要被历史遗忘。 大会期间的一个休息时间,许世友终于下定决心,把这件事提了出来,他没有大张旗鼓,而是以极其谨慎的方式,把王近山的处境反映上去,他没有讲多少情感,也没有用太多修辞,只是客观地指出军队目前缺乏真正懂实战的将领,而王近山正是这样的人,他不是替战友邀功,而是真心觉得这个国家还需要王近山这样能打仗、敢打仗的人。 这一次开口,成了决定王近山命运的关键,几个月后,调令从北京发出,王近山被任命为南京军区副参谋长,恢复副兵团级待遇,他接到通知的那天,没有激动地喊叫,也没有流泪,只是一个人坐在屋里抽了整整一晚的烟,他知道,自己终于可以重新站在那个属于他的地方了。 重新回到军队的王近山,已经不再是那个让人闻风丧胆的“疯子”,但他依然保持着军人的本色,他不讲排场,不摆架子,每天早上天还没亮,他就已经到了办公室,仔细翻看文件、研究训练方案,他对军区的防务建设格外上心,尤其是东南沿海的防御部署,他常常亲自去一线查看,确保每个细节都不出问题。 刚回部队时,有些年轻人对这位年纪不小的副参谋长并不熟悉,他们甚至觉得他有些沉默寡言,不像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但很快,他们的看法就彻底改变了。 一次军事训练中,一个年轻军官在布阵时出现了问题,迟迟拿不出方案,王近山没有批评,也没多说什么,只是轻轻拿过地图,亲手演示了一遍标准的布阵方式,不带任何花哨,动作娴熟,判断精准,那一刻,在场的所有年轻人都明白,这个站在他们面前的老人,正是那个曾经战功赫赫、令敌人胆寒的王近山。 从那以后,大家开始主动找他请教,习惯称他“王老”,他也乐于和年轻人打交道,常常鼓励他们多提问题,他知道,自己已不再是主角,但还能做个引路人。 这些年,他身体每况愈下,胃病反复发作,有时候痛得直不起腰来,他却从不请假,即使在住院期间,他还要让人把文件送到病床前来批阅,医生多次劝他休息,他总是摇头,他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只是觉得,自己还能干,就不能躺下。 直到1978年春天,病情急转直下,他住进南京军区总医院,经过两次手术,最终还是没能扛过去,那年五月,他在医院去世,享年63岁。 他的去世在军内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曾经与他共事的老战友纷纷送来花圈和悼词,南京军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中央军委追授他为顾问,按大军区首长待遇安葬,那一天,南京军区礼堂摆满了白花,沉默的哀思中,悼词一遍遍回响,讲述着他曾经的辉煌与坚持。 信息来源:吴东峰.“疯子”王近山[J].中国人才,2007,(4):66-67

0 阅读:1057

猜你喜欢

炎烬

炎烬

炎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