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对郭贵妃极尽宠爱,由于郭贵妃是祖母严氏抚养长大的,而郭贵妃的祖父郭英被追封为营国公,明仁宗郭贵妃便封了她严氏为营国夫人。
这事乍一看没毛病,但是里面有个小瑕疵:
严氏并非正室
为啥能确定严氏是侧室?因为《明史·郭英传》中记载:
英宗初,永嘉公主乞以其子珍嗣侯。珍,英嫡孙也,授锦衣卫指挥佥事
郭英的儿子郭镇娶了永嘉公主,而这里强调“珍,英嫡孙也”,就说明郭珍不仅仅是郭镇的嫡妻永嘉公主所生,而且他的父亲郭镇也是郭英的嫡妻所出,因此公主请求让他继承郭家的武定侯爵位,是合理合法的。
根据郭镇的墓志铭上写的是:
公讳镇,字彦鼎,姓郭氏;世为凤阳临淮县人。父英,以才勇善战,从太祖高皇帝定天下,为时名将,赐号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元勋柱国,封武定侯。夫人马氏、公何氏出。
这里我们发现,郭英的嫡妻是马氏,而不是郭镇的生母何氏。但考虑到郭镇迎娶了公主,《明史》中明确记载郭珍是“嫡孙”,而且夫人马氏并没有孩子,所以有可能何氏是续弦,或者看在公主的面子上扶正了。
但是不管何氏身份是正室还是侧室,严氏肯定是侧室了,因为相比之下,严氏的子孙包括贵妃,都没有强调“嫡”的身份。虽然明仁宗出于对郭贵妃的宠爱,可能还有打压张皇后家族的考虑,算是逾制册封了严氏为营国夫人,但是这总归不是常态。
所以严氏的墓志铭写的吧....非常有水平,以至于你如果不仔细想,根本就注意不到她其实不是正室的事实。
原文是这样的:
“夫人姓严氏,其先太原人,家世名族,归营国威襄郭公有年。夫人资性聪奕明敏,事上尽恭,无骄怠之容,待诸媵以宽慈为本,绝妒忌之念。
虽然“归”也有嫁娶的意思,也不是不能用于正室,但是当时正室一般用的都是“配”。比如明仁宗对皇后张氏,她的父母张麒及仝氏在《永城县志》 中的记载就是:
“彭城伯张麒,配仝氏,以女贵追封。子孙世居永城张厂村。”
《明实录·仁宗实录》中也是明确了“妻”的身份:
“洪熙元年,追赠张麒彭城伯,谥恭靖,配享太庙;妻仝氏赠夫人,祀于家庙。”
而“待诸媵以宽慈为本”这个说法,也暗示她属于“诸媵”的一员,并非正室。不过最扎实的证据,还是“事上尽恭”这句话。如果她是正妻,谁是“上”?如果是侍奉公婆,一般会写“舅姑”之类的,因为妻妾之间才是“上下”。
而且严氏的儿子郭铭,仅仅担任了从八品辽府典宝,这也符合庶子的地位。
按照一般惯例,只有正妻才能被册封为国夫人,就算有例外,也是因为儿子有极大的功劳,因为孙女受宠就封诰命肯定是不合适的。但是明仁宗不管这些,他刚登基还没改年号,就赶紧册封了贵妃的祖母严氏为正一品营国夫人,而且“中使迎至行在所,礼敬孔加”。
这显然是把张皇后不放在眼里了…要知道,张皇后的母亲,才被封为彭城伯夫人,祖母最多也就是追封侯夫人。虽然郭英是开国功臣,但是严氏毕竟是侧室,你这样封,岂不是公然挑战皇后的地位?
也许就是因为这一系列的超规格待遇,让张皇后这位历史上著名的贤后记恨上了郭贵妃,以至于在明仁宗去世后,张皇后硬是逼着生育了三个儿子的郭贵妃殉葬了。
为什么有三个儿子还会殉葬?其实明代殉葬没有一定之规,就是点到谁就是谁,只不过没有特殊原因,一般不会让有子女的嫔妃殉葬,但是啥叫特殊情况?太后说特殊,那不特殊也特殊了!
郭贵妃殉葬后,长子滕怀王朱瞻垲在父母死后仅一个月就突然去世,年仅16岁,没有继承人,身死国除。
梁王朱瞻垍就藩后,在王府备受宦官欺凌,被物理上追着打(你没看错),一度到了要拔刀自尽的地步。 因王府潮湿,他请求搬家,也被朝廷以“岁歉”为由拖延,说白了就是没钱,到死也没搬走。
在精神和肉体双重折磨下,梁庄王30岁就病逝了,谥号“庄”。 因为没有子嗣,国除,府邸田产转赐张皇后所生的襄王朱瞻墡。
郭贵妃去世时,最小的儿子卫王朱瞻埏年仅八岁。朱瞻埏体弱多病,仁宗生前就对这个儿子十分关爱,甚至亲自去斋宫斋戒祈福,希望儿子身体能好起来。母亲被迫殉葬后,这个孩子被交给张皇后抚养。张皇后倒是对他网开一面,没让他就藩,一直留在北京养病。但卫王身体始终没有好起来,最后22岁病逝,卫国除。
郭贵妃争了一辈子,没想到是这个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