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西路军廖代森抹去泪水,低声恳求对方网开一面,汉子叹了口气:“赏金我不要了,你以后就当个哑巴吧!”[微风] 1937年12月,甘肃民勤县戈壁滩上,西路军战士廖代森因左脚严重冻伤无法行走,这个四川宣汉县人三年前还在当地杂货铺做伙计,1934年红四方面军路过川东时他报名参军。 廖代森所在的红三十军1936年10月渡过黄河,官兵们身穿粗布单衣、脚踏草鞋,在河西走廊的12月遭遇零下15度低温。 部队从南方转战而来,很多战士出现不同程度的冻伤,手脚肿胀影响行军速度。 附近一个蒙古族牧民巡查羊群时发现了这个重伤的红军战士,当时马步芳部队悬赏捉拿红军,每个俘虏可换取二十块银元,牧民没有上报,而是用毛驴将廖代森运到十几里外的龙王庙。 庙里住着一位精通藏医的老僧人,他用当地草药为廖代森清洗伤口,并用烧热的铁片止血消毒。 由于没有止痛药物,廖代森在治疗过程中多次昏厥,伤口感染引发持续发热,僧人用雪莲花等高原药材配制汤药。 治疗持续了近三个月,廖代森才能够拄拐站立,为了安全起见,牧民给他取了个蒙古名字“巴图”,意思是坚强。 廖代森从此在祁连山北麓的小村庄放羊为生,村民们都以为他是外地来的汉族牧民。 1949年9月兰州解放后,廖代森向当地民政部门报告了自己的红军身份,工作人员经过三个月调查,联系到他原来所在部队的幸存战友进行确认,1950年3月,甘肃省民政厅为他补发了红军退伍证明。 建国后廖代森在张掖地区供销合作社工作,1960年代开始担任当地小学的校外辅导员,他经常向学生们讲述西路军的战斗经历,重点提到那位救命恩人的善举。 每次讲课时,廖代森都会脱下左脚的特制皮鞋展示给孩子们看。 这双皮鞋是1955年政府为他定制的,右脚大小正常,左脚部分比右脚厚5厘米,内部填充棉花以保护残缺的脚趾,皮鞋的鞋底还加装了防滑钉,方便他在雪地行走。 廖代森曾多次回到当年养伤的龙王庙寻找救命恩人,但那位牧民和老僧人都已去世,庙里的后来人告诉他,那个牧民叫达瓦,在1942年的一场暴风雪中为救被困羊群而遇难。 河西走廊至今还生活着许多当年救助过红军的民众后代,仅该县就有17户人家的祖辈曾经救助过西路军战士,其中6户至今保存着相关物证。 这些救助行为大多发生在1936年冬至1937年春,当时西路军在河西走廊面临严峻困境。 当地蒙古族、汉族、回族等不同民族的民众,冒着被马家军报复的危险,为伤病红军提供食物、药品和藏身之所。 至少有127名西路军伤病员在当地民众帮助下得以生存,其中包括23名女战士,这些幸存者在建国后大多获得了相应的政治待遇和生活保障。 每年清明节前后,张掖西路军纪念馆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和电话,询问关于西路军战士的线索。 其中不少是烈士后代在寻找亲人的下落,也有当年救助者的后人在寻找被救助者的信息。 信源: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1938年4月16日,周总理陪着张国焘到武昌面见了蒋介石,可张国焘开口的第一句话
【4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