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当年拼死守住3万平方公里的阿克赛钦,却撤了10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其实国家在下大棋! 阿克赛钦并不是一块普通的高原荒地,它卡在新疆和西藏之间,在地形上是两地唯一的大通道,放眼整个西部边疆,只有这里能让西藏和新疆实现兵力、物资、人力的大规模互通。 如果丢了这个“咽喉”,西藏就相当于完全孤立,战略防线就容易被对手“分割包围”,不光地理上断了后路,整个战略空间也会收紧到危险的境地。 阿克赛钦平均海拔有四千五百米以上,平坦开阔,哪怕在六十多年前,这里也具备对印度北方构成压力的优势。 如果从阿克赛钦往西南看,只要400公里就能抵达新德里,高原一旦成为阵地,哪怕后勤条件艰苦,也能对对方重要城市形成战略威慑。 这在没卫星、没远程精确制导的上个世纪,打的就是地形和线位,谁占了制高点,谁主动权就大。 西藏以南那一带,地势极其复杂,当年对中国来说,哪怕只是一队部队过山补给都极其艰难,粮食、弹药、医疗全靠人背马驮,而且一年没几个月“通车”,剩下的时间大雪一封就完全与世隔绝。 反观印度那侧恰好是亚萨姆平原,铁路公路直接顶到边境,运补轻而易举,咱们再怎么拼,后勤线比对方多了好几倍难度,即便前线主动权在手,但后面一旦掉链子,很容易得不偿失。 1962年是美苏冷战激烈较量的节点,中国刚经历大调整、物资短缺,东南边还同时有其他压力,这种情况下如果在藏南死守硬扛,极容易引来美苏或其他势力的深入介入,不但胜算变小,还可能陷入陷阱。 主动选择战略收缩不是示弱,而是集中力量抓住关键节点,等内外形势有变,再觅机会重新上桌,既不给对手抓口实,也保存了下一阶段全局的弹性空间。 从六十年代到现在,国家西部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西藏几乎靠天吃饭,现在青藏铁路把西藏和内地连成一张网,不怕天灾不怕冰雪,交通运输的“命门”彻底疏通。 雅鲁藏布江上建起巨型水电站,供电、供水、基础工业都有了升级,任何规模的后勤保障都能实现,以前的天险、绝地,科技发展和工程进步都在逐步消除。 西藏和新疆通过公路、铁路、机场打通,哪里需要人,哪里需要物资,几个小时就能运到,藏区的边防、公路、隧道和补给系统已经联网,不再担心雪山封路、山谷阻隔,只要局势变化,调度兵力和补给物资,比过去快百倍,后勤不是问题,局势就不会再那么被动。 至于藏南这个地方,也不存在所谓放弃一说,边境事务一直在谈判和博弈,只是节奏放缓许多,通过持续的基础建设、外交推进和文化融合,底气越来越足,等该来的条件都成熟,回归与发展依然有更多选择。 当初守住阿克赛钦是把有限资源压在了最难被替代的位置,不被诱惑分心,不盲目冲动,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命门和未来主动权,这种选择在短期看来,好像让出了土地,但对长远大局来说是把主动权拉在自己手中。 未来不论局势怎么变,只要路在自己脚下,供给、调度、响应都在自己掌握里,才不会被人牵制。
为啥当年拼死守住3万平方公里的阿克赛钦,却撤了10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其实国家在下
修竹崽史册
2025-07-19 14:43:11
0
阅读:606
苏米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