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江西为了修一条铁路,直接把一座山都炸开了。可没想到,当他们准备挖掘的时候,竟然在山顶发现了一个由青砖砌成的墓,当时很多修路的人员就意识到不简单,这或许是一个超级大墓。 谭绍是三国东吴时期的重要人物,官拜骑都尉,负责护卫皇室安全。他出生在江西吉水,家族在当地颇有声望,世代为望族。年轻时,谭绍熟读诗书,通过科考进入东吴朝廷,逐步晋升为禁军统领,掌管建业城防,地位显赫。他的妻子是孙权皇后潘氏的姐姐,这一联姻让他成为孙权的姐夫,在朝中影响力大增。史料记载,谭绍常伴孙权左右,参与军政事务,负责护送皇室成员,鞍马劳顿,尽职尽责。 东吴政权偏安江南,经济文化虽有发展,但内忧外患不断。谭绍身处权力中心,目睹朝中派系争斗。某年,他因卷入宫廷权位之争,与部分重臣发生冲突,地位受损。失望之下,谭绍辞去官职,告别建业,带着家人返回吉水故里。他沿赣江乘舟南下,归乡后置田建宅,亲自开垦田地,过起隐居生活,直至去世。家人遵其遗愿,将他厚葬于吉水城郊一处山丘,墓葬依地势而建,封土高耸,气势不凡。 墓葬选址背靠山丘,面向平原,周围松柏环绕。墓葬采用东吴晚期流行的干砌法,青砖层层叠砌,砖缝严密,宛如地下堡垒。这种设计不仅体现谭绍生前地位,也反映了江南丧葬文化的独特风貌。墓葬建成后,家人焚香祭拜,寄托哀思。谭绍的墓葬形制独特,区别于两汉深入地下的传统墓葬,砖室结构复杂,防御性极强,宛如一座地下庄园。 1990年8月,京九铁路吉水段施工如火如荼。施工队在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包取土时,遇到异常坚硬的土层,挖掘机难以推进。工人用铁锹敲击,火星迸溅,土中露出青灰色砖块。施工队长察看后,发现砖上刻有网钱纹,怀疑触碰到古墓,立即上报文物部门。考古队迅速赶到,携带工具展开勘探。清理表土后,墓葬轮廓逐渐显现,初步测量墓室面积约20平方米,西侧有一条深邃甬道,石壁光滑,深不见底。 进一步勘探显示,墓葬总面积达200平方米,包含墓门、甬道、前室、后室及左右耳室,布局复杂,宛如迷宫。青砖上的网钱纹是东吴晚期墓葬的典型装饰,专家推测墓主人身份不凡。发掘中,墓门石板出现裂缝,显然曾遭盗墓贼破坏。甬道内散落几件青瓷碎片,可能是盗墓者遗弃的残物。甬道尽头,一道石门纹丝不动,疑有机关。左耳室出土青铜人物神兽灯,线条流畅;右耳室发现陶制灶具,似为墓主生前“厨房”。两耳室通过狭窄通道相连,形成环绕主墓的回廊,设计精巧。 主墓室入口上方有一个盗洞,直通内部。考古人员进入后,发现九层青石条垒砌的墓室,顶部逐层收窄,形似藻井,气势恢宏。墓室却空空如也,文物与遗骸皆无,仅在一角清理出两尊青铜朱雀,羽翼纹饰精美,似被盗墓贼遗落。考古队为文物振奋,却为墓室被洗劫而叹息。出土文物显示,墓葬建于东吴晚期,墓主人应为高官。结合史料,专家确认墓主人为谭绍,孙权的姐夫,曾任骑都尉。 京九铁路施工与文物保护的矛盾很快凸显。恩江大桥已基本完工,若为保护墓葬改道,工程造价将大幅增加。考古队讨论后,决定进行抢救性发掘并异地搬迁。搬迁至吉水县博物馆后,重建过程困难重重。干砌法要求砖石精准咬合,现代技术难以复原,尝试多次失败后,考古人员用黄泥代替水泥砌筑。新砌墓室缺乏原有稳固感,砖缝间黄泥裸露,令人遗憾。 出土的青铜朱雀与神兽灯被送往博物馆展示,吸引游客驻足。讲解员述说谭绍的生平,游客纷纷感叹三国历史的厚重。考古队整理文物时,小心擦拭青铜器表面的泥垢,纹饰熠熠生辉。发掘虽揭开“江南第一大墓”的神秘面纱,但因盗墓破坏与搬迁局限,失去了更多历史线索。专家反思,若能就地保护,或许能保留更多信息。谭绍墓的发现,不仅展现东吴晚期丧葬文化,也揭示了这位重臣的复杂人生。 这座墓葬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防御性设计。干砌法层层堆砌,砖石间无粘合物,工艺精湛。墓室布局像地下庄园,耳室功能分明,左为仓库,右为厨房,回廊环绕主墓,结构罕见。出土文物虽被盗严重,但青铜朱雀与神兽灯的精美工艺,仍为研究东吴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谭绍晚年失势归乡,家人为其修建如此规模的墓葬,足见其生前影响力。 考古人员在发掘中面临两难选择。铁路施工迫在眉睫,墓葬却价值连城。异地搬迁虽保住文物,但重建效果不佳,专家们扼腕叹息。博物馆展厅内,青铜朱雀静静陈列,诉说着三国往事。谭绍的生平与墓葬发现,让人们窥见东吴时期江南的风貌。这座墓葬虽被破坏,其独特形制与出土文物,仍是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窗口。
1988年9月,江西德安县出土了一女尸,当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褪下她的衣服时,竟然
【4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