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今天开始点映,刚刚看完的这场基本坐满了。一开始还寻思大热天怎么还有这么多人来看这部影片,但看完之后惊讶的感觉没了,因为这样的片子不满场才是真的奇怪!首先说,电影非常好看!
影片用以小见大的叙事视角,将镜头对准一家普通照相馆的暗房。这个本应记录生活美好的空间,在1937年的那个寒冬却沦为见证暴行的隐秘场所。在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空间里,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实现了精神觉醒。
在照相馆这个小环境中,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人为了求生聚在一起。邮差、照相馆老板一家、龙套演员、翻译、警察等,他们共同形成了战时南京的一个社会剖面。
也正是在照相馆暗房这个狭小空间里,显影液中的影像逐渐清晰,历史的真相缓慢浮现。当这群为求生而聚集在一起的人看到底片上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时,他们的震惊与愤怒不仅是个体情感的爆发,更是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觉醒。
此刻的照相馆已从现实意义上的物理空间转化为历史记忆的载体,而那些被日军盖上“不许可”印章的照片,最终在暗房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成为审判战犯的铁证。
照相馆从记录市井烟火到被迫冲洗罪证照片的转变,象征着一个城市从和平到战火的坠落过程。结尾照相馆老板念人名时的那段蒙太奇让人心碎,当底片上的影像慢慢显现,上面的人物也不再是抽象的受害者,他们是有着具体身份的,活生生的人。在这里如果仔细一点,你甚至能听到隔壁座位上传来的啜泣声。
影片对人物群像的塑造是成功的,它不仅刻画那个时代下的人物形象,也展现出战争环境下人性的复杂性。就拿王传君饰演的王广海举例,他精通日语,为了活下去在日军面前俯首帖耳,却自认为是在救人。战争如何扭曲人性,如何在生存与道德之间制造痛苦的撕裂,由此可见。
这部影片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再现了一段历史,更在于它提出了一个永恒的命题:普通人究竟该如何面对历史的重大时刻?
当阿昌说“想办法把照片传出去”时,当照相馆老板说“老子是照相的”时,当毓秀说“从小学戏,唱的是穆桂英梁红玉”时,他们完成了从求生本能到历史担当的血脉觉醒。
小人物也可以最勇敢,他们的选择告诉我们,历史的记忆不仅存在于档案馆中,更存在于每个普通人的良知与勇气里。正是这些存在于暗房中的觉醒者,为我们守住了历史的真相。
从影片结束到亮灯,很少有人离场的,整个影院相当安静。相信从片尾字幕滚动开始,当现在与过去的照片对比映入眼帘,大家都陷入一种难以言语的情绪之中了吧。真心推荐大家去看! 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