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独一份! 中国这次搞出的采铀技术,不用挖矿不用打洞,往地下灌点二氧化碳和氧气,就能把铀从石头里 “洗” 出来变成液体抽上来,连国际原子能机构都直夸这是独一份的本事。 先说原理。传统铀矿开采要么露天挖要么打竖井,得把矿石从地下挖出来再提炼,成本高、污染大,还破坏生态。中国这套技术叫“二氧化碳+氧气原地浸出”,核心是利用两种气体在水中的化学反应。往地下注入溶有CO₂和O₂的水溶液后,这两种气体就像“分子剪刀”,精准地把铀从矿石里剥离出来,形成含铀溶液,再通过抽液井提到地表加工。整个过程不用开挖,连矿石都不用动,真正实现了“采矿不见矿”。 为啥说这是独一份?首先,中国攻克了国际公认的难题。全球铀矿资源里,有相当一部分是“两高两低”(高碳酸盐、高矿化度、低渗透、低品位)的复杂砂岩型铀矿,传统酸法或碱法根本没法开采。 比如美国虽然最早研发CO₂+O₂技术,但主要用于特定类型的铀矿,而中国通过调整溶浸剂配方、优化钻孔结构,愣是把这类“呆矿”变成了“宝藏”。像新疆伊犁盆地、内蒙古松辽盆地的铀矿,以前外国专家都判了“死刑”,现在用这套技术,资源回收率超过75%,最低可采品位降到0.01%,相当于从1吨石头里只要能找到10克铀就能赚钱。 其次,环保优势太突出。传统采矿会产生大量废渣和废水,而这种技术全程封闭循环,尾液处理后重新注入地下,几乎不产生污染物。 更绝的是,它还能“变废为宝”——工业尾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直接作为溶浸剂原料,既降低了碳排放,又节省了成本。比如中核集团在内蒙古的矿山,每年利用的二氧化碳相当于种植了200万棵树。国际原子能机构专门考察后评价,这是“绿色采矿的典范”。 再看技术配套。中国这套体系不是单一的方法,而是从地质勘探、钻孔施工到智能控制的全链条创新。 比如“二次成井”技术,通过三维地质模型精准定位铀矿层,钻孔误差控制在厘米级;“数字地浸”系统实现了“千里之外、一键采铀”,操作人员在千里之外的控制中心就能完成整个开采流程。这种高度集成化的技术,连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等铀矿大国都主动来取经。 战略意义更是深远。铀是核电的“粮食”,中国核电装机量全球第一,每年对铀的需求量巨大。以前依赖进口,现在有了这套技术,国内铀资源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更关键的是,它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早年间,美国、加拿大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试图卡住我们的脖子。但中国科研团队愣是用了30年时间,从跟跑到领跑,不仅自主研发出整套技术,还把成本降到了国际同行的一半以下。现在,中国不仅能自给自足,还开始向“一带一路”国家输出技术,比如帮非洲国家开发铀矿,用的就是这套“中国方案”。 当然,技术领先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的血汗。中核集团的苏学斌团队在新疆戈壁一待就是十几年,为了优化溶浸剂配方,光实验数据就堆了几屋子。他们研发的CO₂+O₂浸出工艺,光专利就有上百项,还拿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种“十年磨一剑”的劲头,才是中国技术突围的真正底气。 有人可能会问,这么好的技术为啥其他国家不学?其实不是不想学,而是学不来。这套技术需要强大的工业基础支撑,从特种钢材的钻孔设备,到高精度的化学分析仪器,都得自己造。比如钻孔用的过滤器,既要耐高压又要防堵塞,中国花了5年时间才攻克材料难关。 更关键的是,它需要“因地制宜”的创新能力。每个铀矿的地质条件都不一样,中国团队能针对不同矿点设计专属方案,这种灵活性和系统性,是其他国家短期内难以复制的。 这项技术不仅是中国在核能领域的一次突破,更是“中国智造”从跟跑到领跑的缩影。它证明了一个道理:只要把核心技术攥在自己手里,再难的坎都能迈过去。就像当年华为突破5G、大疆垄断无人机市场一样,中国在关键领域的每一次“独一份”,都是对那些试图遏制我们的国家最有力的回应。
全世界独一份!中国这回又把采铀技术玩出了新高度!以前挖铀矿得像“愚公移山”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