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黄令仪收到通知:停止集成电路和芯片的研发,她冲进办公室大喊:"不能停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7-19 23:11:50

1984年,黄令仪收到通知:停止集成电路和芯片的研发,她冲进办公室大喊:"不能停,我们会被卡脖子的。"可对方大手一挥:没钱,黄令仪转身蹲地失声痛哭,谁也没想到,多年后她却成了美国都惧怕的人物。 黄令仪是个不爱抛头露面的人,话也不多,但要说起她这辈子干的事,倒是足够撑起一部中国芯片发展的简史。 1936年,她出生在广西南宁,那时的南宁还是个小地方,离前线不远,离安稳更远。 她小时候就见惯了战乱,躲空袭,吃不饱,穿不暖。很多人说她早熟,大概就是从那时起,她心里就埋下了一句没人教她的话:要想不被欺负,就得强大。 可她没想过做官,也没想着有一天成什么“科学家”,她只是觉得,干实事,比什么都踏实。 年轻时,她在华中工学院读书。 那会儿搞电子的人不多,能听懂“半导体”这仨字的人更少。 但她学得特别快,成绩也特别硬,老师们一合计,把她推荐去了清华大学继续深造。 清华的半导体课不多,但够她啃了。 当时没人知道这个方向以后会有多重要,她也没多想,只是觉得国家需要这个,她就往死里学。 学成之后,她没留在北京,也没进什么机关单位,而是又回到华中工学院。 她在那里建起了国内第一个半导体专业,还带着一帮学生搭建起一个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实验室。里面的仪器多数是自己改装的,有时候连最基础的焊接材料都得“凑”,拿旧瓶瓶罐罐拼出个能用的工位。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她带着学生搞出了最初的国产二极管。 那东西又笨又大,跟国外的差了不止一代,可谁都知道,它是“我们自己做的”。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她被调到了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当时国家在搞“两弹一星”,需要可靠的电子元件支撑。 中科院组建了一个叫“计算所二部”的部门,任务是搞微型计算机、三极管这些新玩意儿。 说是“团队”,其实就是几个骨干和一屋子刚毕业的学生,资料几乎一片空白,设备连国外淘汰的都算不上。 可她硬是咬着牙干了下去,靠着手抄资料、土办法测数据,一点点把中国最早的三极管做了出来。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她和团队的成果拿了大奖。 那一年,中国的集成电路研究终于有了点儿像样的模样。 她知道,接下来只要资金、政策跟上,咱们不是追不上世界。但现实总比预期冷得快。 1984年,她接到通知,说项目要停,研发要撤,理由是经费紧张。 她跑到办公室大喊一句:“不能停,我们会被卡脖子的!”可对方只是摊了摊手,说“没钱”。她没再吭声,转身就蹲在实验室的地上哭了出来。 那一哭不是委屈,是明知道前头有坑,可自己没力气再填。 之后的十几年,她没有离开研究岗位,但一直带着遗憾。 那几年里,国外的芯片像坐火箭一样发展,中国却不得不绕路,甚至靠“拿来主义”勉强维持。 她心里有数,这一耽误,得用几十年来补。 到了2001年,她已经65岁,刚退休没多久。 本以为可以安心过点清闲日子,但中科院的胡伟武找上门来,说想做一款属于中国自己的通用处理器,问她愿不愿意出山。 她听完没多说,只是点了点头。 当时没人看好这个项目,业内都觉得这事儿吃力不讨好,就算做出来,市场也不认。 但她不管这些,她要的不是商业成功,她要的是技术独立。 那时候“龙芯”项目刚起步,团队小得可怜,很多人连系统架构都没完整见过。 黄令仪成了核心人物之一,专管最关键的系统设计与资源协调。她不是坐办公室发指令的那种负责人,而是天天在图纸上画方案、写笔记,有时候晚上还回实验室跟年轻人一起测数据。 2002年,“龙芯1号”终于做出来了,虽然性能还有差距,但它是一块货真价实的国产CPU。 发布那天,她没上台发言,也没接受采访,只在台下静静看着,像看一个老朋友归来。 两年后,“龙芯2号”问世。 她觉得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吃不消了,就向所里申请了退休。 可她没真的退。 休息没几个月,又回到实验室,说是来“看看大家”,结果又卷进了新的芯片设计和测试里。 她不是闲不住,是心里有事。 她知道,只要一天没做到芯片自主可控,这事就没算完。 八十岁那年,她还坐在电脑前校对芯片运算逻辑。 有人劝她别这么拼了,让年轻人来做,她摆摆手说:“你们现在看得见的,都是别人铺过的。”她不是不信年轻人,而是太清楚基础有多重要。 这些年,“龙芯3号”、“龙芯中科”一路推进,国产芯片终于能在高铁、卫星、安防系统里落地。 技术封锁还在,但已经不是那种“全盘受制”的局面。她像老兵,看着后生们往前冲,自己也总算能站得稳了。 2023年4月20日,黄令仪在北京去世,终年87岁。 消息传出那天,不少人沉默了很久。她不是网红,不是院士,也不是拿奖拿到手软的那种“名人”。她更像一把老钉子,钉在一个角落里,不响,但稳。 很多年轻人是看着“龙芯”的新闻才知道这个名字的,知道她那句名言:“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0 阅读:53

猜你喜欢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