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再看“俄乌冲突要结束了?”这个问题,其实答案早就藏在那些看似平静、实则翻江倒海的外交表态背后了。 2025年,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莫斯科的记者会上抛出一句重磅话:西方国家正要求乌克兰“无条件停火”。这不是随口一说,而是精心算计的地缘信号。 西方国家过去三年喊着“支持乌克兰到底”,送去无数武器和资金,但到了2025年,撑不下去了。美国大选的阴影笼罩,特朗普明确表示不会再为乌克兰掏钱。 欧洲的能源危机、通胀压力、移民问题和选民的不满,让各国政府焦头烂额。德国和法国的领导人背地里开始盘算如何抽身,保住自己的政治资本。 北约的公报也变了味。过去信誓旦旦的“乌克兰加入不可逆”被替换成空洞的“支持领土完整”。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直接放话,不欢迎泽连斯基参加北约峰会;土耳其和斯洛伐克的领导人也与他拉开距离。 泽连斯基还在海牙的国际会议上提出“切断俄罗斯零件供应”和“投资乌克兰军工”,但这些建议已经没人当回事。 西方盟友的退场信号越来越明显,乌克兰的国际支持像沙漏里的沙子,慢慢流尽。战场上的形势同样残酷。俄罗斯在顿巴斯的推进像磨盘一样缓慢但无情。 奥地利军官赖斯纳的分析一针见血:俄军每天推进0.5公里,18个月拿下乌东90%的工业区。这种节奏不是为了速胜,而是要让乌克兰在消耗中崩溃。 俄军士兵在顿涅茨克的战壕里缓慢前行,坦克碾过被炸毁的村庄,炮火声此起彼伏。乌克兰的防线在后退,士兵疲惫不堪,补给线越拉越长。 美国提供的M1坦克和德国的豹式坦克在乌东的雪地里抛锚,零件迟迟不到。乌克兰的能源设施频频被袭,基辅的夜晚常陷入黑暗。 西方的内部裂痕也在加深。2025年2月18日,沙特利雅得的德拉伊耶宫迎来了一场秘密会谈。美国和俄罗斯代表团围坐长桌,讨论停火和经济合作,乌克兰却未受邀。 会谈持续四个半小时,美国代表提出恢复双边关系,俄罗斯则强调领土现状。泽连斯基得知消息后公开抗议,称谈判不应背着他进行,但他的声音在国际舞台上显得苍白。 欧洲也被排除在外,法国和德国的领导人紧急在巴黎开会,试图统一立场,却无果而终。美俄的单独接触,让乌克兰和欧洲的处境更加尴尬。 德国媒体的分析直白而冷酷:停火的概率高达65%,乌克兰可能被迫接受“和谈换喘息”。赫尔松、扎波罗热和马里乌波尔的归属问题,成为谈判桌上最棘手的筹码。 乌克兰政府在基辅彻夜开会,地图上的红线像一道道伤疤。西方援武的仓库逐渐空虚,欧洲的天然气价格飙升,民众走上街头抗议。 俄罗斯虽然也面临经济压力,但普京通过能源出口和与伊朗、朝鲜的合作,稳住了阵脚。他的策略是让时间站在自己这边,慢慢挤压乌克兰的生存空间。 特朗普政府的上台进一步改变了局势。他在竞选时就喊出“24小时解决乌克兰危机”,上台后迅速与普京通话,表达停火意愿。 2025年3月,特朗普在白宫会见泽连斯基,公开质疑他的总统合法性,甚至称他为“独裁者”。美国对乌克兰的军援在3月暂停,虽然后来恢复,但规模大不如前。 G7国家发表声明,谴责俄罗斯的侵略,但措辞更多是象征性的支持。乌克兰的“胜利计划”被西方官员批评为过于依赖外部援助,战场上的颓势让泽连斯基的筹码越来越少。 俄罗斯的战场主动权逐渐显现。2024年下半年,俄军在乌东的推进速度是前一年的七倍,波克罗夫斯克成为焦点。 这座交通枢纽城市对乌克兰至关重要,乌军拼死抵抗,但俄军的无人机和炮火不断削弱他们的防线。2025年1月,俄军占领库拉霍夫,切断乌军补给线。 乌克兰的无人机袭击让俄罗斯机场关闭217次,但未能改变战局。北朝鲜的军事支持也让俄罗斯底气更足,2024年10月,朝鲜部队在库尔斯克参战,4月28日,朝鲜官方确认派遣军队,为俄军提供“重要贡献”。 谈判的脚步在2025年逐渐逼近。土耳其安卡拉成为停火协议的谈判地点,泽连斯基与俄罗斯、美国、欧洲的代表坐上谈判桌。 协议草案要求乌克兰承认部分领土的现状,换取俄罗斯停止进攻,西方提供经济援助,但军援大幅缩水。北约的东扩承诺被搁置,乌克兰的加入希望彻底破灭。 泽连斯基的团队知道,接受停火意味着国内反对派的反弹,但拒绝停火,乌克兰将陷入更深的孤立。 这场战争的终局,不是谁赢谁输,而是盟友的退场决定了归宿。外交表态的暗流,早就预示了这一切。拉夫罗夫的那句“无条件停火”,炸碎了泽连斯基的最后希望,也让世界看到,现实从不讲情面。
俄罗斯最先进的导弹在基辅炸了三年,结果乌克兰高层们照样活蹦乱跳。最近普京终于回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