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著名作家张恨水迎娶16岁徐文淑。洞房夜,他掀开红盖头,吓得大惊失色,叫了一声“妈呀”,连滚带爬夺门而出,一路狂奔逃跑了。可谁也没想到,这竟然让徐文淑独守空房40余年!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13年春天,18岁的张恨水按照母亲安排的婚事迎娶新娘。这位日后写出《金粉世家》的文学青年,此时还沉浸在诗词歌赋中,对即将到来的婚姻生活充满期待。 相亲时,张恨水见到的是徐家一位容貌清秀的姑娘,举止端庄,让这个满腹才情的青年颇为满意。然而婚礼当晚,当他掀开红盖头时,眼前却是一张完全陌生的脸庞。 原来媒婆和徐家联手上演了一出“调包计”,相亲时出现的是徐家表妹,真正嫁过来的却是16岁的徐文淑,原名徐大毛,一个在乡间以勤劳闻名但几乎不识字的姑娘。 这场欺骗让张恨水愤怒不已,当晚拒绝同房,独自在后院过夜。而徐文淑则独自坐在新床上,默默承受着这个打击。 张母戴信兰劝儿子接受现实:“娶妻娶德不娶色,文淑姑娘贤惠能干。”但这个痴迷《红楼梦》的青年难以接受,他抱怨妻子连《三字经》都念不全,两人之间有着巨大的文化鸿沟。 1914年,在母亲坚持下,张恨水勉强与徐文淑同房,生下一个女儿。不幸的是,孩子未满月便夭折了。丧女之痛成为张恨水逃离这段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连夜收拾行李奔赴汉口,在《汉口日报》谋得编辑职位。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笔名“恨水”取自李煜词句“人生长恨水长东”,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这段婚姻的怨怼。 留在老家的徐文淑成了事实上的活寡妇,她独自侍奉婆婆,把张家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邻居们常听见她深夜唱黄梅调,凄婉的调子在天井里回荡。 1926年,张恨水在北平站稳脚跟后,将徐文淑接到身边。但当她踏进四合院时,却发现丈夫身边已有了新人,胡秋霞,一个从贫民窟救出的川妹子,眼神灵动,深得张恨水宠爱。 令人意外的是,徐文淑没有哭闹争吵。反而主动照顾胡秋霞的生活起居。当胡秋霞难产时,还是徐文淑跪在地上用土法子救活了婴儿。 那个被救的孩子就是张晓水,“我的命是大妈捡回来的。”在这个复杂的家庭中,徐文淑用她的善良和宽容维持着表面的和谐。 张恨水对发妻始终冷淡,但从不在经济上亏待她。每月按时寄钱让她在老家购置田产收租,徐文淑拿着银元对街坊笑道:“我嫁了棵摇钱树哩!”这种苦中作乐的豁达,成了她应对人生困境的方式。 后来张恨水又娶了第三任妻子周南,一个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女性。在防空洞里,他和周南一起读徐志摩的诗,谈论文学和人生。而远在安庆的徐文淑,仍在默默支撑着张家的根基。 1958年,徐文淑在安庆街头中风倒地。去世时衣兜里还装着给继子张晓水的信件,信中嘱咐他要孝顺父亲,照顾好弟弟妹妹。 张晓水操办了养母的葬礼,将她安葬在张家祖坟,徐文淑的墓碑落款写着“男张晓水”,那个她当年拼命救下的“情敌之子”,最终成了为她送终的人。 徐文淑用她的坚韧和善良,诠释了什么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传统女德,也用自己的一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如今回望这段历史,人们或许会为徐文淑的遭遇感到不平,但她用自己的方式在那个时代活出了尊严。 信息来源: 搜狐新闻《张恨水原配:错爱一人》
1913年,著名作家张恨水迎娶16岁徐文淑。洞房夜,他掀开红盖头,吓得大惊失色,
棉花糖小仙女
2025-07-20 11:09:52
0
阅读: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