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知国家海事部门怎么想的,现在台风来了不是规划避风场所安排避风,而是往外赶,确实船在码头,近岸内锚地,万一出事要么破坏码头,要么搁浅撞山,造成后续损失较大,而且现在好多避风锚地越来越少,船满为患。可是赶出来我们确实害怕。 这事儿其实就跟下棋一样,表面上看是 “往外赶船”,背后藏着的是港口规划的一盘大棋。你以为海事部门是拍脑袋决策?其实人家是在新旧锚地交替的节骨眼上,不得不打一场 “时间差” 的硬仗。 就拿长江边上的南京港来说吧,这两年正赶上 “十四五” 港口升级的关键期。原来的老锚地要么被填海造陆变成了临港工业区,要么因为航道疏浚变成了深水码头。按照新规划,南京港要把 65 公里的岸线重新洗牌,把货运码头集中到长江三桥上游,客运功能挪到市区段,这就好比把停车场从市中心搬到郊区。可新锚地还在图纸上,旧锚地却已经拆了一半,就像拆了老房子盖新房,总得有个过渡期。 更要命的是,这两年航运量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蹿。泰州港的规划里提到,未来要把公用化泊位占比提升 15%,可眼下现有的锚地早就挤成了 “停车场”。就拿台风 “烟花” 那年来说,浙江某港口的避风锚地挤进了 300 多艘船,结果台风一来,船舶互相碰撞引发连环事故,损失比让船出海还大。现在海事部门学乖了,与其在窝里挤成一团,不如让船分散到外海指定区域,就像把学生从危房里疏散到操场,虽然暂时晒晒太阳,但总比被砸着强。 有人可能要问,为啥不提前建好新锚地再拆旧的?这里头有个现实难题 —— 岸线资源就这么多。南京港为了集约利用土地,把原来分散的小码头整合成专业化泊位,规划到 2035 年让 60% 的泊位实现专业化,这就好比把城中村改造成高楼大厦,总得先拆后建。而且新锚地的选址得兼顾水深、洋流和生态保护,比如泰州港就压减了 10 公里岸线,专门给 LNG 加注站和水上洗舱站腾地方,这些都是未来绿色航运的刚需。 其实海事部门也有苦衷。按照《海上交通安全法》,他们得在台风预警发布后 24 小时内清空港区,否则一旦发生船舶搁浅堵塞航道,整个港口可能瘫痪半个月。去年某港口就因为台风期间滞留船舶太多,导致航道淤塞,后续清淤费用比船舶损失还高。现在的 “往外赶” 其实是风险转移 —— 让船到外海指定锚地抛锚,海事部门通过 AIS 系统实时监控,就像给每艘船发了个 “定位手环”,真要出状况,拖轮和救助直升机能第一时间赶到。 最关键的是,新的避风体系正在搭建。就像中国在月球上建导航星座一样,海事部门也在推进 “智慧锚地” 建设。比如深圳港试点的 5G + 北斗船舶监控系统,能在台风来临时自动测算每个锚位的抗风等级,给船舶推荐最佳避风点。等这些系统全面铺开,就好比给每艘船配了个 “私人教练”,既能避开风浪,又能避免扎堆。 说到底,这是发展中的阵痛。就像当年李嘉诚把巴拿马港口卖给贝莱德,是因为没跟上美国制造业回流的新棋局,现在海事部门的调整也是在适应航运业的新规则。等 “十四五” 规划里的新锚地全部建成,再配上智能调度系统,船舶避台风就跟手机导航一样精准。咱们得给政策落地留个缓冲期,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新港口也不是一觉醒来就能冒出来的。 至于你提到的外海锚地水深 50 米、无挡风设施的问题,其实海事部门在选址时已经综合考虑了水深、洋流等自然条件。虽然没有天然屏障,但通过实时监控和拖轮待命,能快速响应突发情况。就像台风 “韦帕” 期间,湛江海事局提前引导 298 艘商船进入防台锚地,并逐船核查安全状况,确保人员应撤尽撤。这种分散式抗台策略,虽然短期内让船员感到不适,但从长远看,能有效避免集中避风导致的连锁事故。 另外,关于养殖区占用传统避风港的问题,这确实是沿海经济发展与航运安全的矛盾。不过随着智慧锚地的推广和新港口规划的落地,未来会有更科学的解决方案。就像中国在航天领域从跟跑到领跑一样,海事部门也在通过技术升级,逐步破解这些发展中的难题。咱们作为从业者,既要看到眼前的困难,也要对国家的长远规划有信心。毕竟,只有适应变化,才能在风浪中稳行致远。
现在不知国家海事部门怎么想的,现在台风来了不是规划避风场所安排避风,而是往外赶,
探修説
2025-07-20 16:15: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