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广州律协的一纸通报,揭开了一起医疗赔偿纠纷的冰山一角。广西韦先生因儿子离世获赔88.8万元,却眼睁睁看着代理律师邓某转走55.5万元,占比高达62.5%。更讽刺的是,邓律师面对质疑时竟大放厥词:“没有我,你连5万都拿不到!”这场“维权变割韭菜”的闹剧,彻底撕开了法律服务行业的灰色地带。
2020年元旦,韦先生半岁的儿子因延误救治去世。两年后,他通过诉讼从诊所拿到2万元赔偿,却在2022年发现南海第七人民医院同样存在过错。此时,邓律师主动联系,承诺“先办事后收费”,并谎称医院最多赔偿30万元。韦先生信以为真,签署了由无资质的“科技咨询公司”出具的300小时咨询合同,甚至未被告知律师费标准。
邓律师的手段堪称“教科书式收割”:隐瞒赔偿金额、隔离协商过程、诱导签署空白文件,最终通过伪造责任比例将赔偿金炒至88.8万元。当韦先生发现银行卡里仅剩33.3万元时,才意识到自己成了“人财两空”的受害者。
面对韦先生的投诉,邓律师并未反思,反而振振有词。他宣称“医院赔88万全靠我的专业能力”,甚至反咬一口,指责韦先生“违背契约精神”。更荒谬的是,他坚称自己收取的是“咨询费”而非律师费,试图绕过风险代理不得超30%的行业规定。
邓律师的底气,源于信息不对等的“权力游戏”。他利用韦先生小学文化水平,将复杂的法律程序包装成“简单委托”,再通过空白合同、虚假承诺完成“合法吸血”。而当他被揭穿时,又搬出“契约自由”的挡箭牌,试图将道德绑架上升为法律问题。
2024年8月,韦先生向广州律协投诉后,案件却陷入“拖字诀”。直到2025年7月17日,律协才通报称邓律师存在违规行为,并推动退还39万元。然而,这一结果并未平息争议——邓律师仍保留16.5万元代理费,远超行业标准(按88.8万的18%应为16万元)。更令人愤怒的是,律协调查耗时1年多,期间邓律师竟未被暂停执业,反而“换律所继续接案”。
谁在纵容“黑律师”?
韦先生的遭遇绝非孤例。广东律师行业收费标准明确,涉及财产的民事案件风险代理最高不得超30%,而邓律师的“咨询费”模式实为变相规避监管。更可怕的是,此类“灰色操作”在行业内普遍存在:据华律网数据显示,广东部分律师通过“咨询公司”名义收费的比例高达2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当法律成为牟利工具,受害者只能在规则夹缝中艰难维权。韦先生的案例警示:普通人若缺乏法律常识,极易沦为“待宰羔羊”。而律协的“和稀泥”处理,则让监管形同虚设。
结语:
邓律师的嘴脸,暴露了法律服务行业亟待整顿的乱象。韦先生虽追回部分赔偿,但孩子永远无法复活。这场“维权”变“割韭菜”的闹剧,值得所有人深思:当律师费成为“人血馒头”,谁来守护法律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