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年,62岁寇准去世,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宋仁宗拨款让他归葬故土,结果走到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2025-07-21 13:39:52

1023年,62岁寇准去世,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宋仁宗拨款让他归葬故土,结果走到半路没钱了,棺木停了足足10年。10年后,宋仁宗想起来,又派人去把他挖出来,继续送回故乡。 那口薄木棺材停在河南邓州的驿站后院时,秋蝉正趴在老槐树上嘶鸣。负责看守的老驿卒每天都要绕着那圈矮土墙转两圈,看有没有野狗刨土——朝廷拨的那点银子早被沿途官吏克扣干净,连买石灰防潮的钱都没剩下,只能在棺木底下垫些干燥的稻草。 驿站里往来的信使偶尔会提起这位故相。有人说他当年在澶渊城头,攥着宋真宗的龙袍不肯撒手,嗓门大得能盖过金銮殿的钟声;也有人嚼舌根,说他罢相后在雷州喝着苦瘴水,还硬要赊酒铺的酒喝,醉了就拍着桌子骂奸臣。老驿卒听不懂这些,只知道每年清明,会有个穿粗布衣裳的老汉来烧纸,烧完就蹲在墙根哭,说自己是当年寇相爷救过的小兵。 这一停就是十年。1033年春天,宋仁宗对着地图发呆时,手指突然点到了邓州。"那个寇准,还没到家吗?"旁边的太监吓了一跳,赶紧让人查。等快马传到邓州,老驿卒才发现棺木边角已经朽了,稻草里长出了霉斑。重新起棺那天,天阴得厉害,抬棺的民夫说,这棺材轻得不像装着个人,倒像装着一肚子没说尽的话。 棺木继续往北走,路过洛阳时,有个白发老妇人拦在路边。她颤巍巍摸出块褪色的帕子,里面包着半块发霉的糕点——当年寇准被贬,她在路边给这位老相爷递过一块刚蒸的米糕。"相爷爱吃甜的,"老妇人抹着泪,"到了陕西华州,记得告诉他,澶渊的麦子早就熟了。" 其实寇准本可以不穷的。他当宰相时,门生故吏遍布天下,随便松个口,良田美宅能堆成山。但他偏不,连皇帝赏赐的金银都常分给下属。被贬雷州时,随从要把他收藏的砚台卖了换盘缠,他瞪着眼骂:"这是先帝赐的,你敢卖?"最后硬是抱着砚台坐了三个月船。 1034年深秋,棺木终于抵达华州下邽。下葬那天没请什么官员,来送葬的都是些老农。有人扛着锄头,有人提着刚摘的柿子,把坟头堆得像座小山。后来有个老秀才在碑上刻了行字:"有宋真宰相,无地起楼台"——当年契丹使者来宋朝,说要见见"无地起楼台相公",指的就是连座像样府邸都没有的寇准。 宋仁宗后来常对着寇准的画像叹气。他给寇准追赠了中书令,还把画像挂进昭勋阁,可这些哪有当年澶渊之战时,寇准那句"陛下亲征,契丹必退"实在?

史官写《宋史》时,特意记了笔"准少年富贵,性豪侈",却又在后面补了句"然卒以忠直见疾于时"。豪侈是真的,他爱喝好酒、穿华服,但这些都用自己的俸禄;忠直也是真的,真到敢在皇帝面前拍桌子,真到宁愿死在蛮荒之地,也不肯跟奸臣低头。 只是没人再提那十年的漂泊。就像没人记得,寇准去世前,还攥着那份澶渊之盟的抄本,上面有他用朱笔圈的句子:"共保疆土,永不相犯"。

0 阅读:187

猜你喜欢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