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宁愿不要国籍,也要破解北斗!”从清华大学走出来的高材生高杏欣,她把北斗的民用编码公之于众,甚至交给了美国,只为换来绿卡,如今的她却后悔不已。
高杏欣,1979年出生在黑龙江哈尔滨,家境优越,这样的家庭背景,让她从小就接受了顶尖的教育资源,父母对她寄予厚望,望女成凤的心思那是溢于言表。
1997年高杏欣以高分考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这可是国内顶尖的学科,研究的内容都是高精尖技术,挑战性拉满,大学四年她如鱼得水,不仅成绩优异,还展现出对科研的浓厚兴趣。
毕业后她选择继续深造,考上了清华电子工程系的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她接触到了北斗卫星系统的科研项目,跟着导师参与了一些基础研究,发表了不少学术论文,她的专业能力和努力,让导师和同学都刮目相看,甚至被美国斯坦福大学看中,抛来了电子工程系博士的橄榄枝。
2003年,高杏欣带着家人的期望和国家的资助,踏上了赴美的求学路,父母为她骄傲,那时候谁也没想到,这位被寄予厚望的才女,几年后会成为舆论风暴的中心。
到了斯坦福,高杏欣发现,这里的学术环境和国内完全不同。顶尖的设备、开放的氛围,还有来自全球的优秀人才,让她既兴奋又倍感压力。在国内,她是众星捧月的学霸,可在斯坦福,周围全是比她更优秀的人。生性要强的她,决定在这片新天地里证明自己。
2005年,欧洲伽利略导航系统发射了首颗试验卫星GIOVE-A,信号刚一激活,高杏欣和她的团队就迅速捕捉到了三个波段的民用信号。
几周后她独立破解了伽利略的底层算法,成果发表在权威杂志《Inside GNSS》上,瞬间名声大噪,全球的接收机公司都开始用她的编码来制造原型机,这让她在学术圈里风光无限。
2007年,当中国发射北斗二号首颗中轨道卫星M-1时,她的目光再次聚焦。她和团队迅速行动,解调了卫星的三个民用频率),还破解了其生成器。
她将成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并因此获得2007年国际导航技术大会的最佳论文奖,美国航空无线电委员会也对她大加赞赏,给了她不少荣誉。
然而这一系列操作在国内却引发了轩然大波,2007年北斗二号的发射对我国意义重大,它不仅打破了美国GPS的垄断,还为军事和民用领域提供了自主的导航支持,可高杏欣的论文一出,国内舆论炸了锅。
网友们愤怒地称她为“卖国贼”,认为她把国家机密拱手送给了美国,只为换一张绿卡,清华大学迅速做出反应,宣布开除她的学籍。
但事情真的如表面看起来那么严重吗?国内专家很快站出来辟谣。中科院的科学家徐颖表示,高杏欣破解的只是北斗的民用短码,这部分编码本来就是公开的,压根没涉及核心的军用编码。军用编码的加密方式极其复杂,由多个团队分段完成,连研发人员自己都无法窥见全貌。
可即便如此,高杏欣的做法还是让很多人寒了心,作为一个在中国接受顶尖教育、参与过北斗项目的人,她比谁都清楚北斗对国家的意义。可她却选择了在关键时刻“站队”美国,发表论文、领取绿卡,彻底割裂了自己与祖国的联系。
网友们愤怒的不仅是她的行为,还有她对国家培养的漠视,那句“我宁愿不要国籍,也要破解北斗”的传言,虽然未经证实,却成了她背叛形象的代名词。
2008年,高杏欣顺利从斯坦福大学博士毕业,之后继续留在学校从事卫星导航研究,项目由美国联邦航空局资助。她发表了16篇高质量论文,学术成就不可谓不高。可随着北斗事件的发酵,她在美国的光环逐渐褪去。
美国政府发现,她破解的民用编码并无太大战略价值,所谓的“功臣”标签也慢慢被摘下,她曾以为绿卡能带来衣食无忧的生活,可现实却是,她在美国的学术圈逐渐被边缘化。
如今高杏欣在学校担任NAV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转向了汽车导航和自动驾驶领域,她的事业看似平稳,但与当年的风光相比,已是大不如前,她曾公开表示后悔,称自己“无辜”,可这种辩解在国内网友看来,更像是无力回天的狡辩。
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完成,中国彻底摆脱了对GPS的依赖。30万科研人员的努力,27年的坚持,让北斗成为了“国之重器”。而高杏欣的故事,却成了这段历史中的一个小插曲。她的行为或许没有动摇北斗的根基,但她的名字却被钉在了争议的标签上。
如今北斗系统服务全球,覆盖100多个国家,成为中国科技的骄傲,而高杏欣仍在美国的学术圈里挣扎,试图寻找自己的位置。
你怎么看高杏欣的选择?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