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南京照相馆高度好评,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个节点,这部作品更是恰逢其时。
他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作为一部反法西斯主题电影,他能拿90分,作为一部故事片,也有90分。
以前提过,一直以来国内主旋律电影都有一个缺陷,就是要么拍的像纪录片,要么放飞自我天马行空,很难同时兼顾纪录性和商业性。
早年的片子严谨到能被历史老师当资料,但有一种硬桥硬马大张旗鼓的感觉,仿佛一上来就告诉你,今天咱们上课,内容是哪个事件哪个条约,很多人对严肃向的不感兴趣无法认真听完,可能直接就关了。
可如果不走这种硬桥硬马的纪录片形式呢?那往往就八仙过海放飞自我了。比如某些电影讲着讲着大谈反战去了。
这是非常典型的生搬硬套,为什么日本德国他们的战争片离不开反战,极大篇幅宣传反战主题?因为历史上他们就是始作俑者啊,他总不好意思大力骂自己吧,那不就只能战争部分一笔带过,重点去讲反战了吗?
之前有人做过对比,德国电影里的希特勒不是疯子就是小丑,基本都是负面形象
反倒是在美国电影里,希特勒经常表现出一代枭雄的形象,比如恶魔的崛起,很多人以为是德国片,但这其实是美国拍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截然相反的情况?因为历史原因
德国有历史包袱,所以他们拍希特勒非常谨慎,肯定要强调负面性,不然很容易被怀疑极端思想回归。
而美国呢?没有历史包袱,又正面击败了德国,当然可以大胆一点。
对于美国而言,把希特勒拍的强大,反而能凸显自己,这么强的恶魔都被我击败了,那不是更证明我方强大吗?
所以很多东西是不能生搬硬套的,你看国外主旋律,不光要理解他们怎么拍,还得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拍。
德国日本拍反战,是因为他们别的不好意思提
我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正当性正义性无可置疑,你根本不用反思来反思去讲反战,你一个民族保卫战,反思什么?所以南京照相馆非常好的一点就是没有内耗,他没有跟你扯什么反思反战,什么大家都有罪啊,你就直接描述日本作恶就行了,你一个被害者,自己受的罪还没讲完呢,用不着替作恶者反思。
其次,就是故事性,我认为南京照相馆充分理解了拯救大兵瑞恩和前两年那个波斯语课的思路。
拯救大兵瑞恩为什么被认为是最好的战争片,除了真实性,关键就是故事性。救援小分队一路寻找大兵瑞恩,一波三折,悬疑性很强。你看这部电影完全没有上课的感觉,全程都在关心瑞恩找到了没有,等最后结局了,你才回味过来,哦,原来描述的是盟军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波斯语课更明显,你把历史背景拿掉,他甚至能作为一个侦探烧脑故事看,主角随时可能泄露,观众心弦时刻紧绷,甚至可能看完都没反应过来这是描述二战的电影,只隐约记得德国人坏,集中营坏。
这就是主旋律的最高形式,在无形中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你看经常有人说,哎呀我们不要仇恨教育,要开放眼光,但是你看从来没有人说拯救大兵辛德勒名单是仇恨教育吧?说白了,人家的创作者水平高,把主旋律潜移默化的放到故事里了,你没感觉出来,甚至觉得这就是一部优秀的故事片,所以他们的主旋律作品能有更高的传播度乃至商业性。
南京照相馆的进步也就在这里,当事人如何在日寇的眼皮底下藏下照片底片,成为后来国际法庭罪证,这是无比艰巨乃至无法想象的,但他们就是做到了,这个故事本身就非常吸引人了。讲述这个故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反法西斯宣传。
如何挖掘当年历史中的故事,用更多视角去还原当年的历史,可能会是接下来很多创作者的重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