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邦国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杨高路拓宽工程启动。最初只有8米宽,2个车道。吴邦国明确指出,要拓宽到50米,8个车道,道路两侧不许开小店,当年设计开工建成通车绿化。指挥部的有些同志忧心忡忡地说,这样大的工程,最快也要两年呀。吴邦国斩钉截铁地说,就一年建成。结果只用了10个月,创造了上海道路建设的新纪录 1992年初的浦东,还是一片广袤农田。 走在那时候的杨高路上,能看到的不是车水马龙,而是泥泞小路和稀疏农舍。 路面最多不过四五米宽,车子一辆勉强通过,错车都要退让半天。 就是在这样一条原本等级极低的四级公路上,上海准备干一件“大事”——把这条路拓宽到50米,修成八车道的城市主干道。 这个决策不是平地起风,而是城市发展到了必须要破局的时候。1990年,国务院正式宣布浦东开发开放。 一声令下,各大开发区紧锣密鼓上马,可发展再快,也得有路。金桥、张江、陆家嘴这些开发区分布在浦东不同角落,要是不通畅互联,各自就是孤岛。 说到底,交通不解决,一切都只能是纸上谈兵。 市委书记吴邦国和市长黄菊在这个节点上看得很清楚。 他们在视察太浦河工程时,说起浦东的交通,黄菊提出了一个问题:能不能仿照太浦河动员全市的办法,来修一条新路? 这条路最好能连通几个开发区,真正把浦东串起来。 讨论就发生在工地上,没会议室、没正式文稿,就在工人旁边,一边擦汗一边拍板。 一句“那就修杨高路”把事情定了下来。 任务下达后,上海市政系统马上动了起来。 当时负责项目筹备的人回忆,动员大会开得特别早,工地上还一片荒凉。 人是连夜调的,图纸是几天几夜画出来的。 工程被定为1992年的“一号工程”,有个硬指标:必须在当年完成动迁、施工、通车和绿化。 四个“当年”摆在那儿,没有回旋余地。有人私下说,这么大的工程,两年也保不住。 吴邦国听了,直接回了一句:“一年,不多不少。”说出口就得办到,上海没别的办法可选。 当时的杨高路情况有多糟糕,脚踩上去都不平整。 原本的路是一条郊区旧路,弯弯曲曲,路面是煤渣压出来的,部分区域还会积水。 说它是路,其实更像一条宽一点的田埂。要把它升级为50米宽、八车道、带绿化带和人行道的大道,单靠原地拓宽根本不够,等于要全部重做。 修一条路,不是单靠施工队干就行的。 拆迁是第一道大关。总共要动迁650多户居民,还有150多个企事业单位,要在短时间内搬迁让路。浦东当地的川沙县成立了专门分指挥部,由县长挂帅,直接驻扎现场。没空谈流程,碰到问题当场解决。 征地也要两千多亩,按正常流程光是签协议就得半年。 但这个项目没有半年可浪费。于是县、镇、村、生产队一层层上阵,不讲空话,谁家不同意就一户一户上门做工作。动迁队在村里住了整整三个月,过年都没回去。 除了动迁,基础设施同步铺设的压力也压得人喘不过气。 电力、自来水、煤气、通信线路都得同时埋设,桥梁更是要建十二座。 挖沟、埋管、筑基,样样都得提前考虑后期发展。 不是凑合修一条能走的路,而是从第一锹土开始,就按照未来浦东核心交通大动脉的标准来做。浦东那片地是出了名的软,地下水位又高,几天下雨就积成湖,哪怕压实后还容易沉降。 所以不能按以往的工艺来,要根据每段土壤情况设方案。 工地上没有现代化机械队伍,最开始靠的就是人手。 夯土的方式,是四个人抬着沉木槌一下一下地砸。有时候一边砸一边下雨,衣服湿透了还不能停。为了防止沉降,工程师专门做实验,生石灰、粉煤灰、钢渣粉混合试验,每一种材料都在现场试了好几遍。 回填土要分层压实,每层厚度都有标准,不合格就返工。 除了施工方式的提升,更大的突破在管理机制。 工程指挥部不设在市政府,而是直接搬到工地边上。从高层到基层,办公室就在简易楼里,窗子打开就能看见现场。 七个分指挥部分头干活,统一开会。 问题一周汇总一次,谁负责谁回答,不拖延,不打太极。 工程监理也不再是“收尾查验”,而是贯穿全过程。 没有专门的监理公司怎么办?请同济大学、上海城建学院的老师来带学生一起监工,图纸、施工、验收一环都不放松。 每一个签字的人都要对结果负责,一旦标准不过关,钱一分不给。 这种管理机制后来自然而然推广到上海的其他工程,也成了全国市政建设的一种模板。 从1992年1月动工,到12月8日全线通车,用了整整十个月。 那天上午,天是阴的,领导剪彩刚结束,瓢泼大雨就下来了。 有人说是天意,看着像是给这条路洗尘。通车之后,从杨思到外高桥的通勤时间从一个小时缩短到二十分钟。那条路不再是农田边的泥泞小道,而是真正意义上连通张江、金桥、外高桥、陆家嘴、六里的交通动脉。 很多人形容它是“金丝穿明珠”,五大开发区像珠子一样被串在这条线上,从此联通,浦东才算真正有了血脉流动。 更重要的是,它把浦西的资源和浦东的潜力连了起来。 杨高路作为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之间的主干线,后来又衍生出龙阳立交、罗山立交,成为整个浦东桥梁系统的骨架。
吴邦国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杨高路拓宽工程启动。最初只有8米宽,2个车道。吴邦国明确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7-23 09:12:37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