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欧盟领导人访华前夕,《纽约时报》撰文评论称,中国通过“经济压力和战略反抗”迫使特朗普政府达成贸易休战,还指责欧盟“搞保护主义”,放慢向欧盟出口关键矿产,更紧密地“拥抱俄罗斯”,这些做法是中国对欧盟采取强硬姿态的一部分。 评论引用苏黎世大学的中国问题专家高喜明的话说,中国认为“全球秩序正在不断变化”,而美国正在“勉强维持”,美国内出现“两极分化”,在跨大西洋联盟内部出现“分裂或疲态迹象”之时,中国看到了更多“维护自身利益主张的空间”,尤其是在贸易、技术以及国家安全方面。 欧盟最近确实在搞事情。2024年3月,欧洲理事会通过了《关键原材料法案》,目标直指减少对“特定国家”的依赖,这里的“特定国家”大家都心知肚明。法案列出34种关键原材料,其中17种被认为是“战略性原材料”,包括稀土、锂、镍、钴和硅等。 法案要求到2030年,欧盟每年原材料消耗量的10%来自境内开采,40%在欧盟加工,25%来自回收再利用。针对战略性原材料,来自单一第三国的供应量不能超过65%。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财税贸易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韦福雷指出,欧盟此举针对性十分明显,反映出其工业政策在美国影响下已经被政治化。目前,中国供应欧盟98%用量的稀土、97%的锂、93%的镁,这些都是半导体、锂电池、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等产业的关键原材料。欧盟的这一法案,显然是想削弱中国在关键矿产供应链上的主导地位。 面对欧盟的保护主义,中国也没闲着。2025年4月,中国针对美国“对等关税”攻击,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后又提高到125%。中国也加强了稀土管制,对钐、钆、铽等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限制。美国83%的稀土永磁材料依赖中国,此举直接冲击其军工产业链。 并且,中国还推动多边合作,积极布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表示,中国有140多个主要贸易伙伴,海外投资布局已经相对多元,在预案层面早已做出一定准备。 欧盟内部对保护主义也并非铁板一块。德国总理朔尔茨、财政部长林德纳等就对欧盟的反补贴税做法提出批评,认为这对欧洲汽车业弊大于利。欧洲央行前行长、意大利前总理德拉吉牵头撰写的《欧盟竞争力前景》报告也指出,欧盟在数字化革新方面远远落后于中美,在推动新技术新能源增长领域处于弱势。报告建议欧盟采取更务实、更灵活的政策,避免陷入贸易保护主义的泥潭。 中国与俄罗斯的合作也在深化。2025年7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计划推进M-12高速公路建设,该高速路是西欧-中国西部国际运输路线的一部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示,中方愿同俄方一道,持续深化交通运输领域合作,丰富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内涵。这被《纽约时报》解读为中国“拥抱俄罗斯”的证据。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将于7月24日访华,与中国领导人举行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此次会晤备受关注,双方将在贸易、技术、气候变化等多个领域进行对话。 中国始终视欧洲为多极格局重要一极,高度重视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欧相互不构成威胁,不存在根本利益冲突。中欧关系目前面临的挑战中最突出的是认知问题,即欧洲如何看待自身与中国的关系。一些欧洲政客总臆想中国要颠覆现有国际秩序,这并非事实。中欧在国情民意、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双方关系的主基调仍是合作。 中国的战略反制措施是应对外部压力的必要手段,而非主动挑衅。欧盟的保护主义做法不仅损害中欧合作,也不利于欧洲自身的发展。即将到来的欧盟领导人访华,是双方沟通协调的重要机会,希望能为中欧关系注入新的动力。
就在欧盟领导人访华前夕,《纽约时报》撰文评论称,中国通过“经济压力和战略反抗”迫
风林事儿说
2025-07-23 11:23:4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