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坏就坏在国际奥委会自身;当年的中国举办奥运会,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反复来中挑毛病,让中国人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不理他们对我们来说是最正确的选择。现在没人申办了又想起中国,网友说 “别好了伤疤忘了疼”,这话实在在理。 北京奥运会的 “鸟巢” 体育场里,那根弯曲的主火炬至今仍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 很少有人知道,2006 年它还在建设时,国际奥委会的技术委员曾三次发函,质疑其钢结构稳定性,要求停工整改。 中国工程师带着 300 多页的力学计算报告飞到洛桑,在会议室里用动画演示风荷载下的形变数据,直到对方无话可说。这种 “鸡蛋里挑骨头” 的刁难,并非首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1980 年莫斯科奥运会的抵制浪潮中,中国的立场格外鲜明。当时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越南在南海的挑衅背后也有苏联影子。 尽管同为社会主义阵营,中国还是加入了抵制行列。这不是跟风美国,而是基于自身安全利益的决断 —— 就像 1956 年墨尔本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在台湾问题上搞 “两个中国”,新中国毅然退赛时的决绝。 那届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训练服都已打包,最终却只能在训练馆里对着空荡的看台比划。 1979 年国际奥委会名古屋会议的表决现场,电子计票器显示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奥委会合法席位” 以多数票通过时,中国代表在掌声中握紧了拳头。 这个结果来得太不容易:从 1954 年首次提出恢复申请,到 1971 年联合国恢复中国席位后国际奥委会的反复拉扯,再到 1979 年最终达成协议,中间隔着 25 年的博弈。 协议中 “台湾地区以‘中国台北’名义参赛” 的条款,至今仍是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成果。 1976 年蒙特利尔奥运会的插曲更显荒诞。加拿大政府起初承诺遵守一个中国原则,却在美国压力下给台湾发了邀请。 当时中国正经历唐山大地震,周恩来、朱德同志相继逝世,国内事务繁忙,本就对参赛兴致不高,面对这种挑衅,直接选择了拒绝。 有趣的是,台湾方面见大陆也被邀请,竟也赌气退出,导致那届奥运会没有任何中国运动员的身影 —— 国际奥委会的政治操弄,最终让自己成了笑话。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国际奥委会的挑剔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 有人说北京空气质量不达标,中国就投入巨资整治,关停重污染企业;有人说志愿者英语不流利,高校师生掀起学习热潮,连出租车司机都能说几句奥运术语。 开幕式上,当 29 个脚印形状的烟花从永定门走向鸟巢,当李宁化身 “飞天” 点燃主火炬,那些曾经的质疑声,最终被惊叹取代。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那句 “无与伦比” 的评价,更像是对之前所有刁难的无声回应。 如今国际奥委会面临申办危机,多个城市因成本过高、民众反对而退出。这时他们又想起中国,仿佛北京奥运会的成功是可以随意复制的模板。 但中国民众心里清楚,2008 年的辉煌背后,是无数建设者的日夜奋战,是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更是面对无端指责时的隐忍与坚持。 网友说 “别好了伤疤忘了疼”,不是不愿意再办,而是记得那些被轻视的时刻,记得维护自身权益的不易。 中国从来不是国际奥委会的 “救火队员”。从 1956 年的首次抵制,到 1979 年的合法席位恢复,再到 2008 年的成功举办,中国在奥运舞台上的每一步,都坚守着原则和底线。 如果国际奥委会能真正摒弃政治偏见,尊重各国主权和尊严,以体育本身的纯粹性为重,中国或许会考虑再次拥抱奥运。 但如果还是老一套的挑剔和算计,那就算了 —— 中国现在有自己的节奏,经济稳步发展,民众自信增强,犯不着为了一个赛事看别人脸色。 体育的本质是超越国界的交流,奥运的精神是公平竞争。国际奥委会若想重拾公信力,首先要学会尊重,而不是把中国当成解决自身困境的工具。
事情坏就坏在国际奥委会自身;当年的中国举办奥运会,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反复来中挑
云海仙踪觅
2025-07-23 16:44: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