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四个“未解之谜”: 第一,中年得“痣” 以前有一部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播出后,很多观众骂导演,说毛主席的下巴没有“痣”!对此导演解释说,他查阅资料发现,毛主席上学时根本没有“痣”,是中年后才有的。 笔者查找资料发现,很多资料都记载,毛主席确实是长征路上才慢慢有的痣,上学时根本没有。但是也有个奇怪的现象,就是长沙橘子洲头的“毛主席塑像”却有“痣”,这个雕像就是毛主席青年时期。 其实这是因为,是毛主席的儿媳妇邵华同志建议的,他说这样符合大众对毛主席的印象认知,因为在人民心目中毛主席的下巴上一直是有痣的,所以工作人员就在橘子洲头的“毛主席塑像”上填了“痣”。 第二,毫发无损 毛主席一生,有无数次磨难,从革命早期的大病一场,到后来枪林弹雨,还有一次被敌人抓过,但都化险为夷。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也正是这一天,他遭遇了人生中唯一一次被捕。在途经浏阳张家坊时,他被当地清乡队抓住,在押送去团防局准备处死的路上,毛主席凭借着非凡的机智与勇气,侥幸逃脱。在一个水塘边的密草丛里躲到黄昏,才死里逃生。 此后,他又历经了无数次战斗,枪林弹雨中,他却总能奇迹般地安然无恙。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征程中,毛主席穿梭于生死边缘,却一次次化险为夷。长征路上,环境恶劣,敌人围追堵截,炮火纷飞,可他始终屹立不倒,带领着红军队伍突出重围。他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幸运”,总能在绝境中寻得生机。但我们都知道,这绝非仅仅是运气使然,而是源于他坚定的革命信念、过人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 晚年时,身边的卫士感叹,毛主席一辈子很少生病吃药,一直到1975年病重,才做了白内障手术。他就像一棵苍松,在风雨中屹立不倒,以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走过了波澜壮阔的一生,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畏生死的气魄,令人由衷敬佩。 第三,生命里不寻常的“9月9日”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这是中国革命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如同一声嘹亮的号角,拉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序幕。这一天,注定被历史铭记,毛主席带领着起义队伍,向反动势力发起了英勇的挑战,为中国革命开辟新的道路。而在多年后的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巨星陨落,山河同悲。 从1927年到1976年,这两个9月9日,横跨了近半个世纪,见证了毛主席波澜壮阔的一生,也见证了中国革命从艰难起步到取得伟大胜利的全过程。数字9月9日,似乎与毛主席的命运有着某种奇妙的联系。 第四,没有上过军校,但会打仗 在我军众多将帅中,不少人毕业于著名的军校,接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他们凭借着专业的军事知识在战场上纵横驰骋。然而,毛主席却从未接受过正规的军校教育,没有在军事学院的课堂上聆听过军事理论的讲授,也没有按照传统的军事教学模式进行学习。 但这丝毫没有阻碍他成为一位伟大的军事家。从秋收起义带领队伍走上井冈山,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到后来指挥红军进行反“围剿”斗争,再到领导全国军民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毛主席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把敌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毛主席虽然没有军校的光环加持,但他通过对中国国情的深刻理解,对战争规律的深入研究,以及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了一套独特而有效的军事思想体系。他的军事智慧和领导能力,不仅赢得了广大官兵的衷心拥护和爱戴,也让世界为之惊叹,成为了军事史上的传奇。
毛主席的晚年 你说怪不怪?当年跟着毛主席吃草根打天下的人,后来为啥好多都不理
【2评论】【37点赞】
武士大战僵尸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