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野鸡泛滥成灾,为何没人敢吃?老农道出隐情,背后故事太暖心 “又来扒苞米了!"”黑龙江五常市的老农王福贵蹲在田埂上,望着地头乱窜的七彩野鸡直嘬牙花子。金黄的玉米穗被啄得东倒西歪,刚灌浆的麦粒散落一地,可他手里的竹竿举了半天,终究还是轻轻放下了。 这场景在如今的东北农村并不稀奇。随着生态好转,曾经难觅踪迹的野鸡成了田间常客,甚至有村民调侃 "走夜路能踩着野鸡尾巴"。但让人纳闷的是,这肉鲜味美的野物却没人敢碰,当地农户更是直言:"别说吃了,我们都得护着它!" 王福贵的孙子王磊去年刚考上县里的林业学校,暑假回家就拿着本《野生动物保护法》给爷爷划重点。"爷你看,野鸡学名雉鸡,现在是 ' 三有保护动物 ',猎捕二十只以上就够刑事立案了。" 小伙子指着法条里的 "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吓得老爷子赶紧把墙角那副祖传的捕鸟网烧了。" 九十年代末,山里的野鸡越来越少。有年开春,王福贵连续蹲守半个月,连根野鸡羽毛都没见着。"后来才知道,不光咱们猎,还有人拿汽枪打,用车灯照,好好的林子都快成秃瓢了。" 他往灶膛里添了把柴,火星子溅在黢黑的锅台上,"要不是国家管得严,现在想看只野鸡,怕是得去动物园了。" 这事要搁二十年前,王福贵能把野鸡炖成八大碗。他至今记得 1998 年那场大水,村里的庄稼全淹了,就是靠着山里的野鸡、野兔才没饿肚子。"那时候哪懂啥保护啊,能填饱肚子就谢天谢地了。" 老人抽着旱烟,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后来林业站的人来宣传,说这玩意儿快被打绝了,再不吃就得吃树皮了。" 转折点发生在 2013 年。邻村的李老四抓了五只野鸡下酒,被巡逻的森林公安逮个正着。"罚款五千,还判了半年缓期。" 王福贵至今记得李老四媳妇来借米时哭红的眼睛,"从那以后,谁还敢动歪心思?" 如今在东北农村,村委会的大喇叭每天早中晚三次播报保护条例,学校墙上画着 "保护野鸡,人人有责" 的漫画,连小卖部的辣条包装袋上都印着野生动物保护热线。王磊手机里存着县林业站的微信,上次发现受伤的野鸡,拍照发过去不到半小时,就有工作人员带着药箱赶来。 "这鸡通人性着呢。" 王福贵指着自家屋檐下的燕窝,那里最近多了个不速之客 —— 一只断了翅膀的野鸡。三个月前,他在玉米地发现被夹子伤了的它,本想送去林业站,结果这小家伙赖着不走了。 现在每天天刚亮,老两口就会撒把玉米粒在窗台上。野鸡也不客气,扑腾着单边翅膀跳上台阶,啄食时还会歪着头看屋里的电视。"上次村头二丫来串门,伸手想摸它,好家伙,扑棱着翅膀就往我怀里钻。" 王福贵笑得满脸褶子,像说自家孙子似的。 有天夜里下暴雨,野鸡突然在鸡窝里扑腾起来。王福贵披着雨衣出去一看,原来窝边的排水口堵了,他蹲在泥水里掏了半个钟头,把杂物清理干净,回来时冻得直打哆嗦。 这样的故事在东北大地处处可见。佳木斯的张大姐在菜地搭了个小棚子,专门给野鸡避雨。有次她发高烧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听见棚子那边有动静,挣扎着起来一看,三只野鸡正围着棚子转圈,见她出来,扑棱棱飞到菜地里,用爪子刨出好几颗她种的土豆,摆在棚子门口。 伊春的猎户老郑改行当起了护林员,巡山时总带着治外伤的药膏。去年冬天,他在雪地里发现一只翅膀被冻住的野鸡,小心翼翼揣在怀里暖着,回家后用温水一点点化开冰碴,又抹上药膏包扎好。 那野鸡在他家养了一个多月,放飞那天,老郑站在门口挥手,它飞出去老远又折回来,在院子上空盘旋了三圈才走。 就连镇上的饭店老板都知道,谁要是敢挂 "野味儿" 招牌,第二天准被街坊举报。去年有个外地来的客商想在店里点道 "红烧野鸡",老板直接把人请了出去:"我们这儿的鸡金贵着呢,比我闺女还受宠。" 去年秋收时,王福贵家的三亩水稻遭了灾,成群的野鸡把稻穗啄得乱七八糟。正当他心疼得直跺脚时,村支书带着十来个年轻人来了。"大爷您别急,我们帮您抢收。" 这群平时嫌农活累的后生,挽着裤腿在泥水里忙了整整两天,还把自家的稻谷匀了两百斤过来。 县林业站的赵站长每个月都要来村里转悠。他的越野车后备箱总装着两样东西:给农户的补偿申请表,和给野鸡准备的疫苗。"去年全市给受损农户发了两百多万补偿款。" 上个月,赵站长在王福贵家帮忙统计损失时,那只断翅野鸡突然飞过来,落在他的肩膀上。赵站长吓了一跳,王福贵笑着说:"它这是跟你打招呼呢,知道你是来给我们送补偿的。" 但更让他骄傲的是另一个数字:近五年东北雉鸡的种群数量增长了 37%。"这背后是整个生态链的改善。" 赵站长指着远处的山林,以前光秃秃的山坡现在长满了柞树和白桦,"有了栖息地,有了充足的食物,它们自然就多起来了。" 他还告诉王福贵,野鸡多了,蛇、黄鼠狼这些动物也多了起来,地里的害虫少了不少,去年村里的农药用量比前年减少了三成。"你看这账怎么算都划算,损失点庄稼,换得整个林子活过来,值!"
东北野鸡泛滥成灾,为何没人敢吃?老农道出隐情,背后故事太暖心 “又来扒苞米了
小说红楼
2025-07-24 15:55:20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