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刑事法院第一预审分庭于当地时间7月23日决定,同意菲律宾前总统罗德里戈·杜特尔特的辩护团队提出的请求,暂停对其临时释放请求的裁决。
这意味着法院将暂缓做出决定,是否给予这位前菲律宾总统临时自由,以便其法律团队有更多时间收集和提交他们视为至关重要的额外信息。
这场司法拉锯战的核心,是杜特尔特任内发起的 “禁毒战争”。国际刑事法院指控其导致数千人死亡,构成 “反人类罪”,但老杜从被捕起就咬死一个理儿:菲律宾早在 2019 年就退出了《罗马规约》,海牙法庭根本没资格管这事儿。
他的律师团队也不含糊,先是以 “年事已高、健康恶化” 为由申请保释,被驳回后又抓住程序漏洞,要求法院给足时间提交关键证据 —— 比如证明菲律宾国内司法程序已足够处理此案的材料。
要说这程序拖延战术,还真让海牙有点头疼。按照国际刑事法院的日程,原计划 9 月 23 日要举行确认指控听证会,但老杜团队手里攥着的 “管辖权异议” 牌还没打完。
比如他们曾要求法院提供一份关键证据,结果等了整整一个月才收到,部分材料甚至拖到 7 月初才到手。
这种 “龟速” 流程,让辩护团队有理由喊停:要是休会前拿不到全部材料,听证会后续的质证环节可能出岔子,老杜的辩护权就被变相剥夺了。
更让海牙挠头的是老杜的健康状况。79 岁的他被羁押后体重骤降,律师团队多次提交医疗报告,甚至有国家愿意提供临时庇护,但检方咬死不放,称他被捕前还能去香港公开演讲,健康问题不足以构成释放条件。
这种僵局下,法院选择暂缓裁决,既给了辩护团队喘息空间,也避免被指责 “程序不公”—— 毕竟国际刑事法院近年来一直被批评 “选择性司法”,尤其在处理非西方国家案件时饱受争议。
国际层面的反应同样微妙。中国外交部此前就明确表态,国际刑事法院应遵循补充性管辖原则,避免政治化和双重标准。
而美国虽未直接发声,但马科斯政府近期在南海问题上的激进姿态,被外界解读为试图转移国内矛盾 —— 毕竟杜特尔特被拘押后,菲律宾国内对马科斯亲美路线的不满与日俱增。
更讽刺的是,老杜即便身陷囹圄,仍以压倒性优势当选达沃市市长,其子已自动接任代市长,这让马科斯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就算能把老杜关在海牙,他的政治影响力依然在菲律宾南部根深蒂固。
这场司法博弈的走向,现在全看两拨人的动作。对杜特尔特团队来说,8 月份将完成三读的《主权保护法案》是关键 —— 如果法案通过,马科斯政府向国际刑事法院提供协助就属违法,老杜说不定能直接 “满血复活”。
而国际刑事法院这边,9 月 23 日的听证会要是控方证据链被攻破,案件甚至可能被驳回,到时候老杜申请临时释放的底气就更足了。
至于马科斯,他现在得在 “讨好美国” 和 “安抚民意” 之间走钢丝 —— 毕竟比索汇率暴跌 9%、军方态度暧昧,都在提醒他:把杜特尔特当成政治筹码,搞不好会玩火自焚。
当海牙法庭的法槌暂时悬停,马尼拉街头的抗议声、国会大厦的辩论声,还有达沃市民众举着 “释放杜特尔特” 标语的呐喊声,都在诉说着一个残酷现实:在政治与法律的角力场里,没有绝对的赢家,只有永恒的博弈
张元吉
禁毒好争的领导人还成了罪犯,公理何在?
有谁共鸣
禁毒是好事成某些人害人的借口,内塔尼亚胡害死那么多加沙平民国际法庭屁都不敢放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