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的可怕!”浙江杭州,一8岁岁男孩因不愿意做作业,被父亲带到乡下搬石头,从早上8点搬到下午4点,本想治治懒劲,结果人家连搬3天依旧干劲十足,最后老爸自己先懵了:这到底是谁教育谁?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2025年3月,杭州一位林爸爸的“吃苦教育”计划彻底翻了车,8岁的儿子因抗拒写作业,被带到乡下搬石头“体验生活”,从早上8点到下午4点,风雨无阻。
本以为孩子会累到求饶,结果男孩连干三天,越搬越起劲,甚至雨天披着雨衣继续“施工”,最后林先生自己先泄了气:“强的可怕!这到底是谁教育谁?”
林爸爸的本意再传统不过:用体力劳动的辛苦对比学习的轻松,让孩子“知难而退”。
可在孩子眼里,搬石头反倒成了户外探险,默默计算搬运效率、优化路线,把苦差事玩成了项目管理游戏。
网友调侃:“我们小时候恨透的活儿,成了这代娃的‘真人版我的世界’。
”更戏剧的是,男孩事后坦言:“搬石头能立刻看到成果,写作业却像无底洞。”一句话戳中教育的痛点,枯燥的重复与成就感的缺失。
对于此事,网友说什么的都有,有网友佩服孩子的毅力:“搬三天石头不喊累,这耐力甩成年人几条街,说不定是个搞工程的苗子。”
但也有家长反思:“不是孩子懒,是作业设计太死板,能把乘法表编成跳房子游戏,谁还抗拒学习?”
但质疑声同样尖锐:“惩戒式教育早过时了,孩子根本不懂‘搬石头’和‘写作业’的抽象联系,只会觉得爸妈在折腾人。”
而这其中,也不乏过来人泼冷水:“真让他夏天去玉米地掰棒子,半天就得投降!”
父辈信奉“不吃读书苦就吃生活苦”,可对城市长大的孩子而言,偶尔的体力劳动更像新奇的拓展训练。
心理学家指出,8岁儿童处于具象思维阶段,难以理解惩罚与学习的关联,反而可能强化对作业的抵触。
更值得深思的是,父亲全程监督的做法,无形中给了孩子“被关注”的满足感,比起独自面对作业本的孤独,烈日下的陪伴反而成了动力。
类似的教育实验近年屡见“翻车”,有家长让逃学女儿捡垃圾,结果孩子捡出收藏癖,还有孩子为养仓鼠甘愿酷暑捡树叶,干劲远超背课文。
孩子抗拒的未必是“努力”,而是缺乏意义感的机械重复,就像网友说的:“如果学习变成‘集卡闯关’,哪个孩子会拒绝?”
林爸爸的无奈背后,是千万家长的集体焦虑,严管怕逆反,放松忧未来,而真正的解法或许藏在那句“让花成花,树成树”里。
那个搬石头的男孩,在汗水中学会了坚持与解决问题的逻辑,这种体验比说教更鲜活。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制造统一的“优秀产品”,而是帮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无论是书本里的公式,还是工地上的石块。
最后,林爸爸的叹息值得深思:“还得想其他办法。”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模板,只有不断试错的耐心。
毕竟,那个在雨中搬石头的小身影,早已用行动告诉大人:所谓“苦”与“乐”,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单选题。
信息来源: 闪电新闻《8岁男孩不愿做作业被罚搬石头 爸爸:强得可怕 连搬三天还认为自己可以》2025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