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屠呦呦受邀发表演讲,可由于话筒线不够长,只能弯着腰讲话,这时,瑞典医

探修説 2025-07-27 20:22:02

2015年,屠呦呦受邀发表演讲,可由于话筒线不够长,只能弯着腰讲话,这时,瑞典医学家安德森快步跑上去,单膝跪地,为她举了整整30分钟的话筒,期间,安德森一动未动。因为他知道,青蒿素的发现,对全人类意味着什么…… 这事儿得从 2015 年那场震动世界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说起。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学院的演讲大厅里,85 岁的屠呦呦穿着一身蓝色正装,缓缓走向演讲台。她的步伐很慢,毕竟岁月不饶人,但更让人揪心的是,主办方准备的话筒线太短,她坐着根本够不着。 就在所有人都捏着一把汗的时候,瑞典医学家延斯・安德森 —— 这位诺贝尔委员会成员、传染病系的大教授,突然快步冲上讲台。他单膝跪地,把话筒稳稳地举到屠呦呦面前,这一跪就是整整 30 分钟。现场上千双眼睛都盯着这一幕,连呼吸声都听得见。安德森后来回忆说:“我当时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这位拯救了无数生命的科学家受委屈。” 其实屠呦呦本可以站着讲话,但主办方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特意搬来椅子。可谁也没想到话筒会出问题。安德森的举动看似偶然,实则是对科学精神的致敬。要知道,青蒿素的发现可不是小事 —— 全球每年有 2.6 亿疟疾病例,其中 94% 在非洲,而青蒿素联合疗法让疟疾死亡率下降了一半。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青蒿素问世 50 年来,已经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相当于每天从死神手里抢回 300 条命。 屠呦呦在演讲里,把功劳全归给团队。她提到 1969 年接手国家 “523” 抗疟项目时,团队翻遍 640 种中药,做了 300 多次实验,才在《肘后备急方》里找到灵感。为了验证青蒿素的安全性,她甚至亲自试药,成了首批人体试验的志愿者。这些故事从她嘴里说出来轻描淡写,但在场的科学家都明白,这背后是一代人的青春和汗水。 更让人动容的是,屠呦呦在演讲中引用了化学家路易・巴斯德的话:“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 这句话背后藏着多少辛酸?当年她在简陋的实验室里,用土法提取青蒿素,没有离心机就用瓷缸代替,没有低温设备就用冰桶降温。可就是这样的条件下,她团队在 1971 年 10 月 4 日,成功提取出对疟原虫抑制率 100% 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这一步直接改写了人类抗疟史。 安德森的举动,其实是国际科学界对中国科学家的集体致敬。要知道,在青蒿素发现之前,抗疟药物主要依赖奎宁,但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青蒿素的出现,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一盏灯。如今,全球 95% 的青蒿素原料来自中国,从云南的青蒿田到非洲的诊所,这条生命通道的起点,就是屠呦呦团队的实验室。 这场演讲的意义远不止于科学。它让世界看到,中国传统医药蕴含着巨大宝藏。屠呦呦在获奖感言里特别提到:“青蒿素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 这句话背后,是中医几千年的智慧积淀。从神农尝百草到现代科学实验,中医药正以全新的姿态走向国际舞台。 安德森单膝跪地的画面,后来成了诺贝尔奖历史上的经典瞬间。有人说这是西方对东方的臣服,其实不然。这是对人类共同福祉的敬畏,是对科学无国界的诠释。正如屠呦呦在领奖时说的:“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 这种精神,才是人类对抗疾病最有力的武器。

0 阅读:1
探修説

探修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