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大会上,毛主席指着名单问:"那个凭一把大刀,砍杀27个鬼子的'军中吕布'呢,怎么没有他的名字?"有人回答:"他回老家扛锄头去了!" 这个“军中吕布”,真名叫吕俊生。 1907年出生在河北邢台一个叫前青峪的小村子,土路泥屋,家里连吃顿饱饭都难。 可这孩子从小长得跟人不一样,五六岁就能抬石磨盘,十几岁的时候,村里过年拉拔河,他看热闹看烦了,一个人拽住绳子把对面八个小伙子全拽趴下。 家里穷,他十几岁起就跑出去找活干,修过鞋,下过煤窑,还去过内蒙跑镖。 人长得高,胳膊粗,吃得多,也扛得多。后来跟一个练武师傅学拳脚,三五年下来,练得手脚飞快,骨头像铁条,真动起手来,连师傅都挡不住。 他为人也直,见不得人欺负乡亲,哪个地主干坏事,他敢冲上去踹门。 这脾气没少给他惹麻烦,但乡里乡亲都说他讲理,不怕事,顶天立地一个人。 那年日本鬼子打进来,他还在外头跑活。 听说东北那边村子被烧光了,孩子也不放过,他当晚就回了家,跟爹娘告了别,说这仗他不打不行。 他没啥识字,不认得地图,就打听“八路军在哪儿”,一路打听着往太行山走。 走了仨月,脚底都磨出血泡,最后在129师的驻地找到了队伍。 部队里一看这人,眼睛都亮了。 个头一米九多,胳膊比人腿粗,力量大得惊人,发了他一把鬼头刀,没教几天,他自己就练出花来了。 每天早晚自己挥刀几百下,手起刀落,练得虎虎生风。 别人睡觉他举磨盘,别人歇着他蹲马步,说白了,他就是个靠自己打出来的兵。 打仗那年是1938年,夏天,他所在的连队在山东夏津那边设伏,结果没侦察好,跟日军一个中队正面撞上了。 双方都没准备,先是枪战,后来咱们子弹打光了,手榴弹也扔完了。 连长下令,准备刺刀冲锋。 日军那边不怕,他们三八大盖长枪带刺刀,拼刺是他们的强项,一个能顶仨。 可他们没想到吕俊生。 他一听命令,没等别人动手,先自己冲出战壕,双手各握一把大刀,像头黑熊冲进了鬼子阵。 鬼子平均身高才一米六出头,吕俊生过去像山一样压下来,刀砍下去,脑袋就飞了。 刀光连成线,他身边五米范围内,没一个鬼子能活着走动。 那些训练有素的关东军,拼刺技巧全派不上用场,还没扎着人,自己脑袋先开花了。 战斗持续了不到一个小时,吕俊生一个人砍倒了二十七个鬼子。 后来战友清点伤亡,整个连队都惊呆了。 他身上中了一刀,胳膊也擦破了皮,脸上倒是乐呵呵的,跟打了一场胜仗的农民似的。 退下来那天,他一个人扛着三支三八大盖,还拎着一挺歪把子机枪,另一只手帮人背子弹箱。 问他累不累,他摆摆手说:“这算啥,比挑粪轻松。” 从那以后,他的名字在部队里传开了。 东进纵队那头,都知道有个“大个子吕布”,一人可抵一个班。 之后几场战斗,他带人打夜袭,翻山越岭去炸日军炮楼,还真有几次,一个人干翻一堆。 他也不是蛮干,他懂得选位置、摸时间,刀出鞘的时候,从来不多说一句话。 他们连队后来被评为“英雄连”,连长调走了,上头点名让吕俊生顶上。他不识几个字,开会都紧张,但打起仗来谁都服。 到了解放战争快结束时,他身上已经挂了七八处伤,最严重那次,子弹穿过大腿,血流了一裤腿也没吭声。 战后有部队评功,他荣立八次一等功,那是真凭实绩换来的。 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大会,他被选为华北第一代表,进京开会。 毛主席亲自接见,说:“你就是吕俊生?我听过你的事,很厉害!”他笑了,挠头,不知道该说啥。 在场的人都拍手,他站那儿像个柱子。 会后不少人留在部队深造,他没去,申请回乡。 腿上的伤遇冷疼,夜里睡不踏实。他觉得自己能打仗是一回事,管人不是他的强项。 他回到河北老家,住进破旧老屋,种地、养鸡、帮邻里修房搭棚。 从不提当年的事,有人问,他也只笑着说:“过去的,都过去了。” 1955年授衔那年,名单一份份送上去。 将军排长名字都齐了,唯独没人提吕俊生。毛主席看到名单问起来,身边的参谋才回道:“他没申请留队,回村种地去了。” 他活得清清楚楚,死得也干干净净。 1970年,在村里放映电影时突发心脏病,抢救不及。 村里人凑钱给他办了丧事,有人烧纸,有人做了个小小的歪把子机枪样子。 后来骨灰送去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埋在集体墓区,没有独碑,只有一列排字,名字挤在角落里,安安静静。 有时候人们讲抗战、讲革命,总容易记住那些站在台前的名字,挂在墙上的照片。 可真正用血肉之躯换来一场胜利的,是无数个像吕俊生这样的兵。 他们在战场上拿命拼,用大刀对刺刀,用身子挡子弹,活下来的,很多都不愿说自己“多英雄”。他们只觉得,这是那时候该干的事。 吕俊生不是神,他饿过肚子、穿过破鞋,也想过娶媳妇、盖房子。 他只是正好在那个年代,把自己的命搭进了民族的账本里。 他没拿军功做交易,也没求个官做,他只是回家扛了锄头,像没发生过什么一样继续过日子。 但这个人,该被记住。
1955年,授衔大会上,毛主席指着名单问:"那个凭一把大刀,砍杀27个鬼子的'军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7-27 23:13:32
0
阅读: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