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7岁新兵吴建国身中8枪,扑倒在地,暗处敌人蹿到跟前察看。突然,地上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7-27 23:13:32

1979年,17岁新兵吴建国身中8枪,扑倒在地,暗处敌人蹿到跟前察看。突然,地上的人影猛然跃起,一把抱住敌人双膝往怀里一拖,将其撂倒后,顺势抱住敌人滚到200米高的悬崖边上…… 1979年那年头,南疆一线早就不像地图上那样安宁。 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的时候,不少人还在过正月,可部队已经开拔了。 有些地方,天刚蒙蒙亮,山林里雾气还没散,前线的士兵已经趴在灌木后头,扣着枪,等着命令一下就往山上冲。 那会儿,广西方向的43军127师任务不轻,他们得拿下“612高地”这个关键制高点。 谁都知道,这山要是拿不下来,后头的主力部队过不去,整个战线就卡死在那儿了。 在这支部队里,有个叫吴建国的新兵,湖南望城县人,才17岁。 按理说这么年轻,该是穿着校服骑自行车上学的年纪,可他却提着爆破筒,上了南疆的战场。 他是78年高中毕业的,家里人还在琢磨要不要给他找个技术学校,他倒干脆,直接报了名,说参军能上前线,他就愿意去。 当年征兵动员大会上,老兵们讲起雷锋,讲起英模,讲得慷慨激昂,年轻人听着听着就热血上头。 可真到战场,没人给你讲故事。 吴建国跟着7连一块往前线赶的时候,身边不少新兵都不太说话,只顾低头赶路。说实话,那种沉默不是胆小,而是心里清楚:这趟是真刀真枪,可能一去不回。 2月17日凌晨,部队出发。 天还没亮,7连就带着火炮和喷火器摸上了高地北侧,打的是夜战,走的是偷袭路子,争取让越军措手不及。 按计划,一排从东北角绕上去,剪断对方的通讯线,再一波手榴弹扔进去,直接打懵敌人。 计划虽然顺利执行了,但高地毕竟是死守要地,对方反应极快。 一轮炮火之后,整个山体像是炸开了,弹片呼啸、枪声如雨,空气都像被炸出了火味。 吴建国那一班冲得快,位置靠前,他带着冲锋枪和一筒爆破药,从山坡底下贴着碎石向上爬。 那地方杂草不多,全是碎石和裸岩,一动就响。 他一边爬一边听指挥信号,突然左侧传来密集枪声。 他刚回头,就觉得背后一股热流冲上来,紧接着胸口像被锤子砸了一记,他倒下去,滚进一处土洼,嘴里全是泥和血的味道。 身上八处中弹,有一枪几乎打穿了胯部,连带着腿都抬不起来。 他在那洼地里躺着,手还握着枪,意识清醒,但整个人已经接近极限。越军那边的火力还在狂扫,堑壕上方有人在指挥调位,看样子还准备往山下反冲。 他喘着气,试图挪动胳膊,却发现力气一丝也没有了。 就在这时,一个越军军官猫着身从堑壕里出来,朝他这边摸了过来,对方显然也没想到他还活着,探身就想夺他手里的冲锋枪。 吴建国闭着眼,装死不动。 等敌人凑近了,他猛地睁眼,手臂一夹,死死卡住对方的膝盖。 这一下拉得猛,对方猝不及防,被整个人扯倒在地。 两人在碎石坡上滚作一团,扭打得你死我活。 对方身强力壮,还试图挣脱站起,可吴建国像是认死理一样,用尽最后一丝气力死缠住不放。 他们一路打一路滚,滚到了山崖边缘。 那地方正是612高地下的北坡,悬崖直落两百米,全是嶙峋乱石。 没人知道他那一刻脑子里想了什么。 也许什么都没想,也许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这人活着回去,他脚一蹬地,连人带敌,一起跌下了山崖。 风声呼啸,碎石飞溅,那一跳,几乎是把命往地狱里砸。 战斗结束之后,部队开始打扫战场。 一队人在北坡中段发现了吴建国的遗体,身体卡在一块凸起的大石上,衣服已经血染透,一手死死搂着敌人的尸体。 那越军军官早就摔死了,面部扭曲,枪也扔得老远。 有人站在山崖边,久久没说话。后来连长把手里的笔记本打开,照着部队阵亡记录一行一行念到:“吴建国,湖南望城人,步兵七连,一排三班战士,1979年2月17日于612高地作战中牺牲,年仅17岁。” 部队把他的事迹写进战报。营里专门开了表彰大会,为他追记一等功,授予“狼牙山五壮士式战斗英雄”的称号。 广州军区也下文表彰,将他的故事作为全军典型宣传。 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广西宁明烈士陵园,墓碑上刻着:“为国捐躯,魂归南疆。” 很多年过去了,他的照片依旧贴在陵园英烈墙上。 照片是黑白的,人物瘦小清秀,穿着军装,站得笔挺,眼神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他没留下太多东西,连写给家的信都是草草几行,内容也很简单:报平安,说一切都好,嘱咐爸妈别担心。 612高地后来种上了松树,战壕填平,炮火的痕迹慢慢被风吹雨蚀盖住。 可在那些去参观过的退伍军人心里,那个孩子的故事就像钉子一样扎着。 他们记得那个夜里,雾气刚刚散开,一个小个子新兵一边流血,一边跟敌人扭在一起,最后连同仇人一块从悬崖上跳下去。 那不是电影,也不是神话,那就是战争里最真实的一幕。

0 阅读:65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