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印度人居然开始反思了!印度经济学家帕纳加利亚说:印度本可以在20年内完全取

星球拾光 2025-07-28 09:35:56

不好,印度人居然开始反思了!印度经济学家帕纳加利亚说:印度本可以在20年内完全取代中国,然而在这10年来印度制造都还是一个空谈,这就算了,更大问题是又失去了美西方产业的转移机遇。   曾经不少人觉得,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凭着廉价的劳动力,庞大的市场,再加上一些人眼里“比中国更有利”的国际环境。   总能在制造业上闯出一片天,甚至有机会取代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新中心。   可现实呢?帕纳加里亚直言这事儿连边都没摸到。   要说具体的困境,最明显的是没接住该接的机会。   这些年美西方一些产业想从中国往外挪,这本该是印度的好机会。   可印度愣是没接住,眼睁睁看着窗口期关上了。   更让人着急的是,印度制造业在全球的占比不升反降,始终游离在全球供应链的核心之外,像是个局外人。   印度制造业的工人数量连中国的零头都不到,效率还上不去,做出来的东西在国际市场上根本没竞争力。   庞大的人口数量,也没变成想象中的消费市场。   你看人均油气、人均粮食、人均汽车,还有清洁能源的使用,不光赶不上中国,连全球平均线都差一大截。   为了吸引外资,印度大肆鼓吹他们14亿人口背后潜藏的利益。   可外资真的来了,才发现这里的营商环境坑不少。   建厂需要的基础设施跟不上,审批流程能拖上好几年,更头疼的是各级政府层层加码,今天来个检查,明天要个赞助,外资企业被折腾得没脾气。   时间长了,谁还敢留下?   现在印度的九千多家外企里,已经有三分之一以上选择撤离,宁愿去东南亚那些小国家,也不想再碰这个烫手山芋。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印度这些年一直计划着通过各种方式发展本土制造业。   然而,就如同帕纳加里亚说,这计划更多是停在嘴上,一点行动都没有,实际问题一个没解决。   同时印度针对外企的政策也是变化无常,往往一个政策还没完全施行就已经被下一个推倒了,企业才刚刚适应就又发生变化了。   路不好走,电不稳定,就像没长大的孩子,撑不起大工厂的需求。   工人之间鱼龙混杂,有的技术熟练,有的确实根本不知道怎么使用工具,想规模化生产都难。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印度接的那个美国波音飞船的活儿。   美国本来想借着这个项目,能够减少对中国制造的依赖,结果印度这边却整了个大活。   生产的时候,他们自作主张把关键的钛合金阀门换成了铝的,觉得能省点事,导致氦气总是泄露,整个项目都停了。   这事儿一出来,大家才看清,印度在高端制造上不光技术不行,连最基本的质量监管都乱成一锅粥。   本想借此证明自己能替代中国,反倒暴露了自己的短板,成了业内的笑谈。   其实,这些困境背后,除了看得见的问题,更关键的是印度那股子不切实际的心态。   他们眼睛盯着的都是卫星、火箭这些高端玩意儿,觉得搞这些才能显出本事,却忘了地里得先撒种子,施肥,才能有收成。   结果就是,别人地里的庄稼快熟了,他们还在等天上掉金疙瘩。   这种心态反映到实际操作里,就是对外资的态度反复无常。   明明盼着外资来投钱,带技术,可人家真的建了厂,招了人,印度这边就开始盘算着怎么“收割”。 政策说变就变,之前答应的优惠说没就没,今天要加税,明天要改规定,外资企业投进去的钱,往往是肉包子打狗。   更可惜的是工人,本来外资带来了培训机会,能攒点技术和管理经验,结果厂子一黄,这些培训也成了泡影。   更加让人感到无语的是,相比于找找自己身上的问题,印度人更愿意认为这些都是别人的错。   生意做不好,不先想想是不是自己服务不到位,规矩不明确,反倒觉得是别人看不惯自己。   他们总觉得,凭着人多、劳动力便宜,总有一天能扭转乾坤。   却没明白,发展制造业更重要的是需要配套的基础设施,稳定的政策,靠谱的信用,还有脚踏实地的干劲。   人口多也好,劳动力便宜也罢,这些优势就像种子,得有合适的土壤,稳定的政策,完善的设施,规范的管理,才能长出庄稼。   想跳过播种施肥的过程,直接等着收割,最后只能是竹篮打水。   而对外资的态度,也不该是“引进来再薅羊毛”,真诚合作、共同发展,才能让产业链愿意扎根,这或许是印度接下来最该想明白的事。

0 阅读:1
星球拾光

星球拾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