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印度人居然开始反思了!印度经济学家帕纳加利亚说:印度本可以在20年内完全取代中国,然而在这10年来印度制造都还是一个空谈,这就算了,更大问题是又失去了美西方产业的转移机遇。 其实这些年,印度喊得挺响,“印度制造”口号早就传遍了全球,但现实是真正起作用的地方不多。 2014年莫迪政府上台的时候,外界都以为会有一场制造业变革,各种政策、补贴、产能激励写得明明白白,可到了实际操作层面,不是审批拖延,就是政策经常变,让外资企业最后选择了更省心的地方,比如越南、墨西哥。 说到底,制造业要发展,基本盘还是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靠的不光是劳动力便宜,更是因为修了通全国的高铁、便捷的港口、稳定的电力系统,运输又快又省心。 而反观印度,高速公路修修补补,很多地方路况年久失修,一辆货车一趟下来遇到的坑坑洼洼比客户还多,啥效率都提不上来,港口清关经常卡关,而工业区频繁停电更是假日常态。 哪怕是像苹果这样的巨头,把生产线拉到印度,也大多只做最简单的组装,得依赖中国、韩国、日本来提供芯片、屏幕、电池这些关键零件。 印度本地产业链没到位,企业做点配套件,供应商基本都分散在不同省份,光协调就得折腾老半天,比起中国珠三角那种集群效应,效率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有些人指望印度庞大的人口红利,的确,年轻人多,但真要落地到制造岗位,情况就很尴尬,印度每年理工类毕业生不少,可真正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太低,大多数人一上生产线就懵圈,不想进车间、更习惯白领工作。 高端制造业想本地化人才,难度不小,导致像汽车这类行业,大量的高附加值零部件还得靠进口。 再加上现在全球都开始关注环保,别人都在降碳排、用清洁能源,中国风电、光伏装机量连年刷新,印度这方面起步晚、进度慢,清洁能源占比提升没那么快,制造业依赖煤电,行业碳排居高不下。 欧盟推碳关税、全球企业要求供应链绿色化,印度基本都达不到要求,好多单子自然就流向了其他国家。 本来这几年,全球供应链动荡,许多跨国公司要分散风险,给了印度绝佳机会,结果印度能承接的还不到想象的零头。 越南、墨西哥、印尼这些国家体量不如印度,可无论是政府办事效率还是基础设施,做得更扎实,外资一看这些地方又快又稳,政策还靠谱,资金和项目就流走了。 眼下印度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还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平,远没达到当初规划的二十五个百分点,过度依赖专项补贴、进口替代策略、关税壁垒,这些老办法似乎也收效有限,缺少全局突破和系统改革。 说到底,印度要想做大制造业,不只需要喊口号,而是得把电力、交通、人才培养、政策执行这些短板一个个补上,只有把基础打牢,才能留住真正高附加值的产业。
为什么说印度裔员工的口碑在下降?原因其实并不复杂:有个怪现象,在马来西亚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