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治疗:对于先兆中暑及轻症中暑患者,进行降温、补充水(盐),休息后可缓解。对于重症中暑(热射病)患者,需进行紧急抢救,迅速降温、液体复苏、血液净化及综合对症治疗。急性期治疗降温快速、有效、持续降温是治疗的首要措施,病死率与体温过高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当患者脱离高温环境后立即开始降温,并持续监测体温。降温目标:使核心体温在10~40分钟内迅速降至39℃以下,2小时降至38.5℃以下。但达到正常体温时应停止降温,避免体温过低。液体复苏首选晶体液输入恢复血容量和血压,如生理盐水、葡萄糖液、林格氏液等。动态监测患者血压、脉搏和尿量,调整输液速度。可适当给予速尿,监测电解质,及时补钾。血液净化对于持续高热(>40℃)、持续无尿、高血钾、尿毒症、严重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者,可采用床旁血液透析治疗。综合与对症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或呼吸衰竭者行气管插管,机械辅助通气;脑水肿时予以脱水、激素及头部低温治疗;防治多脏器功能不全;给予质子泵抑制剂预防上消化道出血;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等。一般治疗体外降温迅速脱离高温环境,转移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地方,脱去患者衣服,同时可应用电风扇或空调器散热。无循环障碍者,冰水擦浴或将躯体浸入水中降温。对循环障碍者,采用蒸发散热降温,用凉水、酒精反复擦拭皮肤降温。严重者可戴冰帽、睡冰毯。体内降温多饮水,适当补充盐分,严重者需行胃或直肠冰盐水灌洗,或行血液透析或血液滤过降温。药物治疗镇静镇痛严重中暑患者会出现躁动、抽搐等症状,此时需要选择作用快、效力强、副作用少的镇静药治疗,如丙泊酚、苯二氮类药物等。纠正凝血功能紊乱对于重症患者,为防止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需纠正凝血功能紊乱,刚开始需先补充凝血因子(如新鲜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冷沉淀等),然后根据D-二聚体结果,早期给予抗凝治疗。期间需注意监测凝血相关指标如PT、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Fib、D-二聚体等。抗感染对于重症中暑患者,早期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头孢二代抗生素。如有感染,及时留取相关标本行涂片检查及培养,据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预后对于为热射病患者,未及时治疗,其病死率可达80%。预后与体温升高程度、高热持续时间、重要器官损伤程度、血乳酸水平、年龄和有无慢性疾病有关。如果发病后30分钟内能将体温(肛温)降至40℃以下,通常预后较好,如降温延迟,病死率将明显增加。后遗症有个别热射病痊愈患者留有永久性的神经或精神后遗症。并发症中枢神经系统受损重症中暑患者,早期即可出现严重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为躁动、谵妄、昏迷、精神障碍等症状。凝血功能障碍中暑晚期,患者可出现凝血功能紊乱,表现为皮肤淤斑、结膜出血、黑便、血便、血尿、颅内出血等。严重者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预后不良。心血管功能不全由于体内水分、电解质大量丢失,将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表现为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循环衰竭。横纹肌溶解高热可引起机体蛋白质变性,出现横纹肌溶解症状,表现为肌肉酸痛、肌无力、茶色尿、酱油尿,后期可出现肌肿胀、骨筋膜室综合征。
热射病治疗:对于先兆中暑及轻症中暑患者,进行降温、补充水(盐),休息后可缓解。对
冰枫评健康
2025-07-29 19:24:09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