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时候我在想,这辈子是不是就这样了——每天上班、拿工资、还房贷,周而复始。钱从来不是赚给自己的,而是赚给银行的。
从我买房那天起,我的人生就好像被套上了一条无形的锁链。
那是2018年,我和老公在广州买了套房。总价270万,首付90万,贷款180万,月供一万出头。当时银行批下来的那一刻,我们俩还挺激动的。老公笑着说:“以后就是我们的家了,再也不用看房东脸色了。”我也信了,觉得终于踏实了。
可谁知道,这份“踏实”,其实是沉重的开始。
现在想想,当年签合同那一笔,仿佛是把未来30年的自由都抵押出去了。
每天一睁眼,脑子里想的不是今天吃什么、去哪玩,而是——“下个月还款日是哪天?”
工资一到账,还没焐热就被划走一大半。剩下的要养孩子、买菜、交水电,还要留一点应急的钱。每次打开支付宝,我都在想:这点钱要怎么撑完一个月?
我有时候会想起前几年的自己,那时候还敢做梦。想去旅游、想换工作、想自己开个小店。可现在,连做梦都不敢。因为梦太贵,现实太冷。
你知道什么叫“不敢生病”吗?
那就是去年冬天我感冒了,发烧到38.9度,还硬是去上班。怕请假扣工资,也怕被公司觉得我“身体不行”,影响年底考核。老公让我去医院,我摇头说:“能挺就挺吧,一天的工资都能抵半个水电费。”
“那你不怕病严重了?”他说。
“比起病,没钱更可怕。”我回他。
他说不出话来。
其实我也不想这么拼,可没办法,房贷不会因为你发烧而停。银行不讲人情,它只认账单。
身边的朋友也都一样。
我有个同事,刚结婚一年,房子在番禺。上个月公司裁员,他也在名单里。那天他坐在工位上发呆,说:“我还有25年的房贷要还,真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办。”
我安慰他说别急,会有办法的。可我们都知道,那只是一句安慰。房贷面前,谁都没底气。
还有我大学同学阿敏,她老公做装修,收入不稳定。为了房贷,她自己去兼职送外卖。她说有一次半夜骑车摔了,膝盖都流血了,第二天照样去送单。因为那天要还信用卡。
她跟我说:“我现在连摔一跤都不敢疼太久,耽误一单都觉得亏。”
我听完,只能沉默。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只不过摔得地方不同。
有时候我也问自己:当初为什么要买房?
也许是怕被时代抛下,也许是被朋友圈“晒网签”的氛围裹挟着,也许只是单纯觉得“有房才算安稳”。可现在我才明白,有没有房,都不决定幸福。
有房的人,每个月被房贷追着跑;没房的人,怕永远上不了车。可到头来,我们谁也没轻松过。
朋友聚会的时候,我们已经不聊理想、不聊生活,只聊贷款利率、聊降息、聊房价。以前的我们,有热血、有梦想。现在的我们,只剩算计。
我有时会幻想:如果房贷有灵魂,它应该是个冷冰冰的怪物,吸走人的睡眠、情绪、健康,让你在疲惫中勉强活着。
有人说,30年的房贷是一种约束。我却觉得,它是一种慢性病。每天都在消耗你的希望,却从不让你死。
我知道,这样的生活不止我一个人。
每个地铁早高峰里挤来挤去的人,可能都有同样的压力:不敢辞职、不敢松懈、不敢出意外。我们都在小心翼翼地活着,因为一旦出错,一切都会坍塌。
有时候我也想通了。既然逃不掉,那就咬牙继续扛吧。只是希望这场“房贷马拉松”,能让我在终点前,别彻底把自己跑废了。
有人说,买房是成年人最后的冒险。可我觉得,它更像是成年人的牢笼。
三十年的时间,别人可能换了三份工作、去过几十个地方,而我们,只是换了三十次账单。
房贷,让人变得现实,也让人变得麻木。
你不敢病、不敢辞、不敢梦——最后连笑,都成了一种奢侈。
写到这,我忽然想起一句话:“不是我们在供房,是房在供着我们的人生。”
一语成谶。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