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第四讲、卢麒元老师讲《中庸》文字版(4)行明章

卢麒元先生的《中庸》第四讲,第四章,行明章。卢麒元先生说,行明章是中庸画龙点睛的部分,也是一个转折点。阳明先生正是读行明

卢麒元先生的《中庸》第四讲,第四章,行明章。

卢麒元先生说,行明章是中庸画龙点睛的部分,也是一个转折点。

阳明先生正是读行明章有所感悟,然后将行与明,明,明白知晓,变成知与行的天问,形成了知行合一的结论,形成了阳明心学的基础。

所以这章字数不多,问题很大。

读一遍原文: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年逾古稀的圣人,连说两遍我知之矣,可见这个认知的艰难,可见我知之矣困难,可见这个认知过程的漫长。

第一个我知之矣,说的是行,第二个说的是明。

为什么会分道之不行和道之不明呢?

细心的王阳明发现了圣人分两段表白,引出了知与行的问题,并且提出知行合一,在中庸基础上,形成了阳明心学,算是为儒家提供重返儒学正道提供最新鲜的思想内容,和一个崭新的高度。

圣人两问之后,提出了让我们今天感到非常严肃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智与愚的问题,知和智是通假字。

知(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过与不及,一直是一个非常大的命题。

因为中庸要反对的就是过与不及。

那么为什么智者会过,愚者会不及?

过与不及,智与愚,带出了我们今天第一个部分的重大思考。

这里涉及到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大智若愚。

智者过之,愚者不及,大智者,看上去很愚,其实是真正的智,大智若愚。

也要注意,大愚若智。

智者迎合了一种流行的,在线的,或者是在权利范畴的东西。

愚者反对这种东西。

他们背后所牵连的其实都是非常明确的利益导向。

真正智与愚的问题,必须做到大智若愚。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命题,了不起的命题,是一个致命的命题。

真正的智者,并不排斥愚。

这是此章哲学的意义:矛盾的对立和统一。

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以及智与愚的同一性,我们才能看出圣人过人的智慧。

今天的第二个大的问题,就是圣人提出贤与不肖的问题。

圣人说,道之不明,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就是在知这个问题上有贤愚的问题。

在做的这个问题上有智与愚的问题。

就是做事情,有聪明和愚蠢。

真正的大智慧在行的问题上并非单纯的表达一个智,而是大智若愚。

我说的是这个知的问题,什么叫过?什么叫不及?

请注意不肖,肖这个字是模仿、装扮、虚伪。

是模仿贤、装扮贤,但真的不贤。

所以叫不肖。

这里面带出一个极大的问题。

明之大者,真正知道的人,大贤不肖。

我刚才说大智若愚,这还第二个问题,大贤不肖。

请牢牢记住今天的命题,因为你对人和事做出判断,你是中庸的,是否是贤和不肖,是否是智和愚,你要一眼看出何为大贤。

大贤是不模仿的,是不装扮的,是不虚伪的,所以大贤不肖。

大贤不介意别人说他不是贤者。

大贤不肖,大贤不用装的。

而肖贤者不贤,装成大贤人的人,一定是不贤的。

请注意,我再念一遍,因为这非常重要,年逾古稀的圣人说:我知之矣,我看明白了。

他看明白了什么呢?

子曰:道之不行矣,我知之矣,中庸之道,做不出来的原因我弄明白了。

智者过之,聪明人干过头了(厉害了),愚者不及(崩溃)。

行上面那个表达,做不到舜的大智若愚。

第二句,道之不明,我知之矣;你看这个中庸之道,大家老是弄不明白,我今天搞清楚了,

贤者过之,贤惠的人,做过头了,而不肖者不及也,而那些装扮贤的人,他往往是做不到。

我想说,在大贤不肖的前提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何为圣人。

我们才能理解我们中国了不起的人物。

真正的圣人,都是大贤不肖的。

不肖,不模仿、不装扮、不虚伪。

真正的大贤,真正的大智是不肖的。

圣人讲中庸,讲行明章,是让你用中庸之道来看世界、看人、看社会,看人生。

看你的人生,看你的世界。

我们有的时候无法对人和事做出正确的评价,恰恰在这个地方出现了过与不及。

道之不明,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我为什么说肖贤者不贤,他装扮成贤者,高举一些旗帜,但他做得一些事情,其实只是为资本服务而已。

所谓过与不及,虽不合理,但未必不会存在。

今天我谈这段话的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大智若愚;

第二个要点是大贤不肖;

第三个要点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圣人只是说了一下子滋味,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人都要吃饭的,但是有几个人能吃出里边的滋味?

请注意滋味是什么意思?

其实,实践检验真理说的是个因果的问题。

请注意,我再次强调矛盾的对立和统一。

智与愚讨论,在道之于行这个问题上,在因与果这个问题上,是某一个时间段上的结果,是一个因果,是实践检验之后的东西,在检验之前,还没有完成检验的时候,不需要说,直接倒果为因,以果来证明你此时的选择全都正确,这是悖论。

讲到滋味,滋味是品鉴,专家学者对滋味是最敏感的,何为滋味,鲜也。

鲜的条件是不酸不甜不苦不辣,是为鲜也。

其实是整个实践过程,是品鉴的过程,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你为什么不懂中庸?

因为,你不知味也。

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

很少有人能品出味道。

真正要知道中庸的那种感觉,是要在你人生的一次次的苦痛之中,找回来。

你努力之后,你会知道,这个道就是中庸之道。

一个人有时候会愚,有时候会智,那请高度警觉,你认为你智的时候,你可能执于一端了。

你愚的时候,那你肯定是执于一端。

你智的时候,请高度警觉,不要那么自伐(骄傲),因为你可能已经走向极端了。

智慧这个东西,实际上在圣人的眼里边,你的滋味的品鉴往往是需要调和不同的东西,达到一个非常好的程度。

经济学讲边际,是不酸不甜不苦不辣,是为鲜,就是你要调整到一个非常好的状态。

执于两端就错了,所以你行出了问题,不光是愚蠢的原因,也极有可能是你太聪明,而你非大智,你什么都看不明白,请不要抱怨,因为你不肖,你不肖的原因是因为你不懂贤的本意。

你以为,你认定,你觉得的那些对的东西,你问一个为什么了么?

你问了么?如果你知道这个东西它有好处,你知道该用多少么?该放多少么?

这是好的一个方面,还有另外一个更麻烦的方面,如果需要用到霹雳手段,你敢于不肖么?

让别人看不上,否定的,贬斥的行为来落实你的目标,你敢么?

因为这个世界是对立统一的,手段之不肖,不代表结果之不贤。

请注意,大贤不肖。

其实讲到这个地方我是非常感慨的,因为很多的争论都是在闲与不肖,智与愚的地方。

如何重新来回到知与行的辩证统一?

为什么要大智若愚,大贤不肖?

我们进入到今天课程的第三部分,行明章的深意:

中庸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一部哲学著作,《矛盾论和实践论》不仅仅是源于西方哲学。

如果你懂中庸之道,懂两件事情在一个圆内反复的折腾,阴一极,阳一极,像太极图一样反复折腾,你就知道,中庸之道,和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一脉相承,无二无别。

所以年逾古稀的孔子,已经不是十六岁时见老子的那个孔子,所以他才发出,我知之矣,我知之矣的感慨。

行明章的深意,它告诉我们,知,你真的想知道,你必须是客观的、唯物的、相对的,你不能追求所谓的真理,你更不能将真理绝对化,唯一化。

你如果不能客观,不能唯物,不能相对,你就是不肖。

不肖者,怎么会贤呢?

所以,我们才会总结说,肖贤者反而不贤。

肖贤者不贤,就是装扮成贤人的人一定是不贤的。

那些用一切手段来处理,制造出贤的形象的,就是装扮成贤的肖贤者,一定不贤。

而大贤,而真正的大贤不肖。

因为大贤,是客观的,唯物的,相对的,这是谈知。

那么什么是行呢?

行,绝对不能执于一端,所以还是尧交给舜,舜交给禹的那句话,允执厥中。

允执厥中者,才为行之大者。

这个行,才是大智若愚。

真正的智慧,是这样的。

这与道家、佛家的思想不谋而合,凡所有相,皆为虚幻,如梦幻泡影。

而一般意义上,有人提出来的所谓的真理,好的东西,好的制度,其实都存在利益导向的。

执于一端,思于行之于行,都将必毁。

我们为什么讲中庸这堂课,它不仅仅是儒家的心法,也是我们入世的方法。

如你在这个世上,你自己不管是愚或者是智,都可能过与不及,那如何做到大智,如何做到大贤,至少你看世界,可以以大智和大贤的视角来看世界,看人生,这就非常了不起了。

第四个部分,今天我们讲一下子,中庸之道的现实应用,判断一个事情,包括做你的投资,都必须允执厥中,能否记下来我们讲的16字心法呢(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为什么有两个惟危(微),要在两个惟危(微)上面做到惟精惟一,最后做到允执厥中。

你不觉得那个心法也可以作为投资的心法么?

其实中庸之道是可以用于一切法的。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讲完今天的课,请你将前三章与第四章合起来一起读一遍,你就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将中庸之道,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我们倒不一定非要成为君子,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但我们不能成为小人,我们不能反中庸。

其实我们每天都能看到这个世界上千变万化,看到形形色色,大部分都是反中庸的。

所以孔子发出非常大的感慨,道之不行,道之不明。